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死者安息,生者永创——《信使》

54545454.jpg

导演: Oren Moverman

编剧: Alessandro Camon, Oren Moverman
主演: Ben Foster, Woody Harrelson, Samantha Morton


   死亡,一直都是我们的禁忌话题。当人们迈入那个世界,除了死寂还是死寂,活着的人们很少会去关乎那个世界,或者说是回避那一切。然而战争却是最有力的直面死亡的工具。因为深陷伊战、阿战的泥潭,美国的反战情绪高涨,近年来的反战电影比比皆是,如《拆弹部队》、《节选修订》等。长久以来,美国人对死难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我都使我由衷的钦佩,尤其是军队对于士兵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将军,死难者所在的部队都要列队为其举行葬礼仪式,有灵柩护送员,有行举手礼和牧师祷文,有鸣枪和葬礼号等来向去世的军人致敬,庄严且神圣。美国的战争片和反战片也如同军队对待死者一样,时刻传递着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战争的反思。
  
   2009年拍摄的《信使》也正是这样一部影片,它并没有直面战争的残酷,而是以男主角威尔担任的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阵亡死难者善后工作”来反映战争的残酷本质,也将从战场归来的士兵们的脆弱心理及战争心理创伤进行了彻底的剖析。
  
   影片中最触动人心的场景莫过于威尔和老兵斯通去拜访每一位死难者家属的场景,拜访的场面绝对真实且令人心痛。不同家庭的不同反应,鉴于死者鉴于亲属的感情,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当史蒂芬.布塞米扮演的父亲听到噩耗后对士兵大打出手及末了道歉的前后反差;在便利店的老夫妇气得当场吐了出来;女儿偷偷结婚惹恼了父亲,但听到女婿阵亡的消息后却和女儿哭成了一片……这每一个场景就像钉在我们心里一样,面对亲人的离世,他们脆弱的感情曝露在众人面前。而同样饱受战火摧残的威尔还要把这种不幸传达给众多死难者家属,他的痛苦也将始终伴随着他。
  
   编剧把威尔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异常真实,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本.福斯特内敛的表演。威尔的前女友抛弃了他,由于伊争的肉体创伤(眼疾和腿伤),他的心理创伤(黑暗、压抑且扭曲)也暴露无遗。前女友的婚礼现场是他心情最低落的时刻,而爱上阵亡士兵遗孀的新手则陷于道德的两难的局面。他对感情的细腻程度与老兵斯通所遵循的生硬的“程序和准则”大不相同,斯通表面上看来性格刚愎自用,内心却和威尔一样寂寥,但他寻求的是酒精和妓女,他用这些来充当他的“家庭稻草”,一切外表的刚毅都是假象,实际上他和威尔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威尔和斯通的年龄、性格、观念的差距处理让故事更富生动性和戏剧性,透过他们性格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彰显在虽在战场上如同钢铁般的士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折射出的脆弱与无奈。
  
   编剧Alessandro Camon和Oren Moverman合写的剧本非常尖锐,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抛开威尔和斯通的“死亡信使”工作,影片的后四十分钟主要是威尔和寡妇之间不动声色的感情和两位男主人公脆弱面的表现,虽然主题没有前一个多小时尖锐,但仍然精彩。后半段传达的是战士归家,这里的“家”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家。而是他们回归正常社会、正常情感的“归心”。威尔和斯通一路上的驱车路线和心路历程更像是一部公路电影,然而在外旅行的人儿总是要回家的。威尔在战场上是英雄,却在家庭中扮演着败类的角色,因为他把战场上的情绪带到了家中。而寡妇的亡夫生前也是如此——“我爱以前的那个他……这(指丈夫的衬衫)充满着愤怒和恐惧的味道,它已经占据了他的气味。”而原本一度以为寡妇是个放荡的女人,在听到这句话时才明白自己一直都误解了她,更令自己彻悟的是他看到了自己的罪恶,昔日曾为国献身的英雄其实身上始终都封存着从战场上带来的熊熊烈火,以至于这股怒火在慢慢地吞噬着家人自己却全然不知。
  
   的确,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他们体会不到自己的改变,这种心理创伤让他们完全脱离了社会生活。尽管威尔作为“死亡信使”行驶着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然而战争却违背了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它们给士兵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伤痛。
  
   在过去三个月的死难服务中,威尔的心理已然发生了改变,还有在前女友婚礼上的发泄和对寡妇的误解澄清,让他彻底醒悟。我很喜欢影片对于他与寡妇这种微妙的感情的处理,在寡妇向威尔讲述了“衬衫”的故事后,观众清楚的认识到她爱的是那个参战前的丈夫,而威尔也了解到自己过去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他们双方皆是战争的受害者,也都需要心灵的慰藉。在影片尾声,我们看到寡妇和威尔踱步走进房子,这样的处理正是让战争后的士兵回归平民生活和重拾信念的美好憧憬。


111111.jpg
222222222.jpg
333333333333333.jpg

标准配角戏份。
[img][/img]

TOP

想知道伍迪·哈里森在里面的角色是不是主角戏份当配角报名?

TOP

前半部分的纪实风格令人动容,后半部分有些刻意了。
[img][/im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