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对话《内陆》导演克里亚勒斯:最崇拜费里尼



《内陆》导演克里亚勒斯



  新浪娱乐讯 1965年出生罗马的意大利导埃曼纽尔-克里亚勒斯,2007年凭借《金色大门》在水城参赛并获得大奖,此次率新作《内陆》再次出击,收获的热情和掌声不减当年。影片《内陆》拍摄灵感来自真实新闻报道事件,讲述了意大利南部一个小岛上的居民在传统和现代的冲撞中,同时面对来自非洲的非法移民潮的一段故事。其中涉及到的非洲移民,是当下意大利的敏感热点话题。
  影片放映后,导演艾曼纽尔-克里亚勒斯在影展官方酒店三楼接受新浪采访。面对记者的提问,曾在美国学习电影的他颇具美国人的幽默乐观,滔滔不绝, 同时对于片中涉及的意大利敏感话题,也毫不避讳,坦率而诚恳。 将到片中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克里亚勒斯透露,那个年代最喜欢的电影大师正是费里尼。

  始终关注移民题材: 只有这样才意味着演变、前进和增长知识

  新浪娱乐: 是什么促使你想要拍摄一部有关移民的影片?



  克里亚勒斯:很久以来,我就一直痴迷于讲述一个人类迁移的故事, 应该让人类自由移动,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意味着演变、前进和增长知识。从我的第一部作品 once we were strangers (1987年)开始,几乎所有的影片中,我都尝试着放进去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地方挪动成为另外的事物,改变生活。我对意大利最近两年发生的事件做了认真观察,我喜欢大海,经常呆在小岛上,有机会看到那些人冒着生命危险,或者乘坐轮船来到我们国家的特殊方式。
  我希望捕捉到这些在他们脑海里并不清楚的想法,很有可能是因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遭遇太多的压迫和穷困,于是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也甘愿离开家园。
  我想,从史前文化开始,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就是出走,迁移, 去发现并更好的认识、寻找新的世界。同时,也是为了居住在地球一角的人类可以更好的去了解剩下的、不属于自己出生成长的世界。因为通过科技传播的是虚假的世界一体化,它可以带来视觉感受,呆在家里就可以游遍全世界。但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它违背了人类真正走出去探索的精神。人们足不出户,却自以为通过电视和英特网看到了全世界。对我来说,理想的世界没有边界,边界阻碍了我们将星球和世界当作唯一疆界,而不是国家这个思维。 对这一题材,我非常敏感。我听到人们说起第三世界,很嘲讽的是,那些是唯一不能和西方国家之间自由流动的国家。为什么一部分国家可以自由活动,另外的却不行?电影中我没有对这一问题给出答案,因为我讲述历史的方法是带着疑问的,不是伸出指头找出有罪之人,电影也不是针对某个个别现象。拍电影对我来说也意味着学习。我提出问题,电影公映的时候,就可以从剧中人物、从观众和记者们那里找到答案。有时候我是从别人那里理解到拍摄线索的。这就仿佛一面镜子,人类彼此关系基础在我看来就是一面镜子。如果不是围绕在我周围的人,怎样证明我的存在?当我看到所有这些歧视,排斥,这种和他人的对峙,就仿佛自己被栓住手脚。正是这样,要讲述的故事一点点成型了。

  现实永远不可能客观,只能是主观的

  新浪娱乐: 这部影片很像上个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风格,比如维托里奥-德-希卡的《偷自行车的人》,那些普通人直面社会,需要违背法律才能继续生存,这一传统你很看重吗?



  克里亚勒斯: 我想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这个时期的导演都是我的前辈老师,我是伴随着这些图像和故事长大的。不过我拍片的时候,这些对我都是无意识的,是我接受的艺术教育遗传的一部分,我没有刻意要把它拍成新现实主义。我最崇拜的导演是费里尼,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有很多神奇的现实主义时刻是我最喜爱的。我不相信现实主义,但相信对现实的再超然后,才能真正的去理解现实。对我来说现实永远不可能客观,只能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现实的想法、观点。因此,需要用你想要的方法去讲述故事,人们是通过观点来展示的,自然应该融入个人对现实的观点。
  我觉得拍摄剧情片的导演比记者、报道员或者纪录片对事件的讲述更客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从不看电视。当我提到纪录片导演,是指那些运用电视语言工作的人,而不是那些电影纪录片。对我来说,电视就是真正的色情片。 我在许多小岛中选中片中这个小岛,因为那里的人们看电视还很少,没有电影院,报亭也只有一个。对每天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不太了解。不过因为有英特网,对围绕他们周围的世界发生的一切还是有所知的,我觉得这很有趣。拍摄影片前,我在那里呆了5个月,拍摄用了一个月,这种生活方式让我茅塞顿开。

  敏感题材一度受到抵触

  新浪娱乐: 因为影片中涉及到的一些政治主题,你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克里亚勒斯: 坦率的说最初确实遇到一些抵触。有人对我们说不想触及这个话题,因为这给居住的小岛一个很不好的形象宣传。我花了大量时间和岛上的居民解释我的电影想法,并且认真倾听他们的抱怨,他们的现状很让人难过,要知道岛上的大多数居民对生活现状很不满意,希望离开小岛走出去。但是每天都有轮船过来,却没有人彻底的真正离开这里。为什么不会真的离开?因为他们其实喜欢自己的状态,和土地和上面的居民情感紧密相连。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承载这里居民去内陆的轮船不再有了?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不能移动,必须一辈子呆在这个小岛上?这正是我的影片中要讲述的故事: 渴望离开却没有可能离开。正是从这时候,我想岛上的居民开始爱上并接受我了。随后,我们希望知道更多有关片中非洲女主人公的情况,甚至比意大利人角色的还多。我告诉非洲女主人公,将会以意大利人的视角,而不是来到意大利的移民的角度来审视。我想讲述我了解的故事,我也希望会有人拍从非洲角度来讲述的电影。

  新浪娱乐:在拍这部影片前,你们做了很多资料收集吗?



  克里亚勒斯:我读过一些书,但是不看报纸,也不看电视,还去兰佩杜萨小岛呆了几周时间。此外,我采访了很多为红十字会工作过的当地人。dave eggers的《lost boys》一书 给我很大帮助,书中讲述一群来自苏丹的孩子的故事。还有联合国难民暑的发言人罗拉-波德里尼,也给我了很多故事素材,并帮助我和许多人建立联系。正是这样我完成了电影制作。

  (新浪前方报道组 刘敏/文并图)

TOP

TOP

《人山人海》:排山倒海的暴力





  “千里追凶”骨子里总是浪漫的,但惊喜片《人山人海》似乎无心浪漫,追凶的汉子羁绊在了路上,暴力重新规划了他的命运。《人山人海》是一部激烈的电影,虽然它使用的是沉寂的长镜头,所以我们不必期待一部国产类型片的诞生,它没有构建任何神话,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国内的暴力巡览。

  影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暴力,不过不是cult片的快感暴力,而是被纪录的现实的暴力,因此长镜头的距离感和疏离性给了这种冷眼观察一个很好的位置,而不会陷入戏剧化的陷阱。所以说,导演选择了一种明智清醒的美学模式,虽然整体的运用并无新意,而且有些地方显得相当冗余。

  在寻仇路上,主角遭遇所有的人物关系都是充满暴力的:从朋友的背叛、与前妻间的性爱、父母与儿子的互动,到黑帮、毒品、黑煤矿。影片以毫不遮掩的态度展现这些暴力,同时也堆积起通向末日审判的罪证。

  当主角在重庆贫民窟搜寻凶手的时候,每一间打开的房间,都会呈现出一种生活场景,就如同另一个故事的入口,只是这些故事都渗透着绝望的情绪。同样影片对于整个场景调性的控制也是相当统一的,一派压抑和荒芜的景象。从城市到煤矿,索多玛和娥摩拉,罪恶成为唯一的法则。在村子外面的世界,制作者摒弃了所有的温情,所有的人际关系的美好想象统统被打破,朋友的义气、黑帮大哥的豪情、前妻的破镜重圆、儿子的天伦团聚等等等等,都被无情的撕破。

  影片最后完全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神话故事,《大地惊雷》式的深仇得报变成了以暴制暴的末日审判。当一个像极《车四十四》的桥段引爆最后的高潮,飘满银幕的灰烬一副末世景象,影片的极端性也可见一斑,这或许也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闪光点。在大陆层出不穷的现实揭露题材影片中,往往总是要表现出一种折中的理性态度,但是有时候一次极端的振呼却能收获更多的力量。坏的就是坏的,这或许是硬汉的逻辑。

  导演蔡尚君曾经是张杨《洗澡》、《爱情麻辣烫》等电影的编剧,和刁亦男、刘奋斗同届毕业于中戏。和前作《红色康拜因》一样,这次的《人山人海》也改编自社会新闻,只是蔡尚君向来只是借个药引,脱胎换骨,只是这次走得更为激烈。内地大部分观众不知何年何月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或许《人山人海》可以提供给我们作为一种参照,如果没有某些限制,我们可以拍什么样的电影。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发自威尼斯 本南丹蒂/文

TOP

《庸才》:为灾后日本加油



  日本今年是天灾人祸不断,地震以及随后引发的海啸,还有核泄漏事件让这个小岛国上本就没有安全感的人们更是心惊胆颤。毕竟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受过核弹袭击的国家。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末日情结在日本电影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母题。这种母题现在被日本大器晚成的日本导演园子温也运用到了自己的新片《庸才》里。

  多年来园子温的电影一直是以真实社会案件为题材,并且重在描写人性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激发所导致的扭曲和变态。不过,尽管他这些有着和北野武、三池崇史完全不同特色的日式暴力电影近年来屡屡出现在欧洲的电影节上,可是《庸才》入围电影节主要竞赛单元,这在园子温的职业生涯是中还是第一次。

  不过现在展映的《庸才》并不是出自园子温最早的剧本。原剧本改编自日本著名漫画家古谷Œg的作品,但是今年三月份在电影开拍前日本遭遇了地震以及随后的人祸之后,园子温决定重新对原剧进行大幅度修改。现在看来导演园子温在根据新剧本拍摄的《庸才》中重点刻画了天灾之下人类心理的脆弱和扭曲变态。因此电影中电影中不时出现海啸过后城镇化为废墟的凄凉梦境场面,才有了失去家园成为流浪汉后被住天佑一收留的流浪汉们,才有了社会上诸多人匪夷所思的绝望状态。电影中的住天佑一是个梦想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孩子,但是家庭暴力最终导致他不得不弑父来求得新生。在全长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其实只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如何让灾后的日本有个未来,而电影的男主人公住天佑一就是代表新生命的希望所在。

  电影从结构上以住天佑一弑父为转折点分为两部分,“迷失”和“自由”。看似无所欲求的佑一和所有的流浪汉一样,虚度年华,尽管他知道自己希望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可是现状并没有让他明白普通人的含义,也无法让他成为一个享受正常家庭生活的普通人,所以在精神上他是迷失状态的;但是弑父后,他在偏执疯狂的状态下反而清楚得找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献身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这是在一个癔症式的状态下的目标,但是在以弑父求得自己的自由之后,他最终实现了成为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目标。电影中,遭受海啸袭击后城市废墟不停出现在不同人的梦境中,导演似乎时刻提醒自然灾害的力量所在,即使在佑一上课的课堂上,老师黑板上写的也都是关于自然灾害和核危机的资料。在灾害造成的绝望弥漫情绪中,只有心理力量才能战胜恐惧,重新拥有生存的力量。

  不管从主题还是内容上,导演园子温都做到有血有肉,镜头的移动也非常优美冷静,特别是佑一弑父的那个长镜头的推移升腾。但或许是因为日本人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电影中过于强化了精神鼓舞的镜头,就像电影最后佑一从河中起来(新生的开始)后和女孩子一起跑步的时候狂叫:“佑一,加油,佑一,加油”。所有表现精神折磨和涉及心理的表演都被过于夸张化,但不得不承认,扮演佑一的小演员染谷将太确实非常生动真实得再现了那种从虚无到沉沦到自我放逐到苏醒的心理变化过程。(朱旭斌/文)

TOP

阿诺德版《呼啸山庄》:爱情是唯一的理由



 小时候,放假在家无聊,就把大人订的电影文学杂志拿出来看,其中就有《呼啸山庄》的电影剧本。具体的杂志名称记不住了,很多细节也早已没有,不过,那个在阴冷之夜闯入山庄的陌生人,那个充满复仇的爱情故事,以及阴雨压抑的故事背景氛围,却刻在了脑海里。

 于是,当阿诺德改编的新版《呼啸山庄》宣布在威尼斯角逐金狮,我就一直处于期待、好奇的等待中。艾米丽-勃朗特凛冽的文字,冷峻和距离下深藏的激情,如何在英国个性才女、曾经为我们奉献过《红色之路》和《鱼缸》的导演笔下看到新意?

  原著小说和旧版电影中以倒叙结构营造神秘和悬念的结构,被阿诺德大胆抛弃。她选择了按时间发展的线性叙事,在一个如诗如画、与世隔离的山间农庄里,从收留被遗弃的孩子开场,到少年成长,不辞而别,再到成年人后的返回,一步步情节展开。叙事结构上的平铺直叙带来的平淡,被导演以镜头的细腻、氛围环境的细致感性和人物的鲜明刻画加以弥补。

  这是英国女导演阿诺德的一次大胆改编,影片一开场立即打上鲜明个人烙印。4: 3的传统画面,肩抗摄像的摇动镜头,屋外的风声雨声,室内昏暗的灯影摇曳,无论是氛围还是主题,立刻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压抑的过去年代,并和名著改编作品常见的保守谨慎和学院气息划清界限。故事主线集中在西斯克里夫和女孩凯瑟琳青梅竹马的爱情,以及出走回归的西斯克里夫重新面对已嫁人妇的恋人这两大部分,并以凯瑟琳的病逝结束全片。没有原著中的报复,没有阴谋,只有一个充满激情,又注定被时代的种族等级观念阻隔的悲剧恋情。这是属于安德里亚-阿诺德的《呼啸山庄》,爱情是一切的理由,最后得到的只有宿命的追忆和无奈。

  如果说为了描述自己理解中的一对男女爱恋,导演省去了原著中复仇主题和由此引出的一系列故事情节,却并没有由此偏离原著小说中的精神灵魂。爱的激情,山庄的阴冷神秘,都被导演成功的捕获。镜头下的山庄和自然风景,如此感性: 空中飘过的羽毛、晶莹剔透的露珠、山间腾起的薄雾,屋外狂啸的风声和倾盆的大雨⋯⋯

  安德里亚-阿诺德成功的把一个独特的极个性化的《呼啸山庄》呈现在我们眼前。诗意的自然景致,压抑、阴冷的寒风雨夜下,阿诺德版《呼啸山庄》,爱成为唯一的主题,激情、凄美、绝望、诗意、无奈、悲剧。(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刘敏)

TOP

TOP

TOP

许鞍华不热衷电影节 秦海璐谈艺术片生存现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09:01  新浪娱乐微博


许鞍华和秦海璐

  新浪娱乐讯 意大利当地时间9月6日晚,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电影《桃姐》导演许鞍华,主演秦海璐(微博)对话新浪娱乐。

  导演许鞍华表示,自己身边也有个像桃姐的人物,“有一个佣人,在我家待了20年才走,走的原因是我妈妈不喜欢她。后来她每年都回来看我们,还买很贵的港币给我弟弟。她在离开我家之后就赚了钱,但回来之后还是像佣人一样找我妈拜佛、旅游,现在她也进了老人院。”

  当被问及为何邀请秦海璐饰演蔡姑娘的时候,许鞍华解释其实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就是内地人。许鞍华还夸奖秦海璐演技高超,并批评许多香港女演员没有戏剧修养。

  一年十个剧本找上门

  许鞍华不愁没戏拍 只求高标准

  新浪娱乐:刘德华说为什么许鞍华这样好的导演,为什么每拍一部戏就要去求人家要预算,他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你怎么看?

  许鞍华:他有点误会了,有很多人找我拍戏的,之前十二个月我推掉了十部电影,因为我是又便宜又好,不愁没有戏拍。我不是吹牛,各种电影项目都有找我,但是这些题材我不喜欢,他们的附带条件我都不能答应。我求人家投钱的,都是我很想拍的题材,但是都不卖座,要么文艺要么实验的。

  新浪娱乐:那他们都提过什么额外的要求呢?

  许鞍华:比如投资方必须要指定演员,必须要找谁谁拍。

  艺术片票房体现国家实力

  秦海璐希望行业从混乱到有序

  新浪娱乐:秦海璐最近出演的《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都是文艺片。你还担任了《钢的琴》监制,还帮《到阜阳六百里》写剧本。对于文艺片在内地的生存处境,你有什么感受吗?

  秦海璐:我觉得大家诉求不一样,虽然电影市场蓬勃,有很多热钱进来,但这些热钱不是做慈善的,都是为了赚钱而拍电影,这就是许鞍华导演不愿意做的事情。我觉得文艺片票房市场是国力的体现,在中国看电影还是像过年吃饺子一样,饺子大、馅足,大家就愿意吃。不像欧洲人或者美国人看电影,就好像吃完晚饭出来遛弯那么简单。我觉得在中国月薪在10000以上的人才有可能去看文艺片,但是对于平均月收入只有2000的中国人来说,别让他经常看文艺片,这有点强求,可能这个问题三五年也解决不了。

  新浪娱乐:虽然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跻身世界前十,但从你说的这角度讲,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电影大国吗?

  秦海璐:从种类上、类型上来讲,(中国)并不是一个电影大国。电影大国的强悍是各个方面,现在商业片异军突起,我觉得也是很幸运的事情,要先有混乱的东西在,再有秩序。如果连混乱都没有,谁会强调行业规则?我们有幸看到混乱的过程,就有幸看到有秩序的过程。

  许鞍华不奢望常来影展

  《桃姐》发行运作完善

  新浪娱乐:《桃姐》在威尼斯的反响非常好,许多外国观众都很喜欢,有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多来电影节走走?

  许鞍华:我想啊,但是我没有被邀请啊(笑)。

  新浪娱乐:但你连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都当过了,《女人四十》在柏林也拿了最佳女主角奖。是不是您对于影展也是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许鞍华:我其实不是特别在乎(影展),还要穿着礼服走红毯,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但我也知道影展就是让电影一出来,就能产生强大效应的唯一办法,这个事情是必须做的。刚好《桃姐》的发行公司运作比较完善,像我以前一个很小的独立公司拍戏,根本没有发行部门,一个一个找别人就要花一年时间。这次他们打点好整个方向,我就不需要自己跑。不过公司没有计划去影展,我也不会要求去的。

  新浪娱乐:但是有不少导演非常热衷去影展。比如张之亮导演的《肩上蝶》,出品公司不希望去上海电影节,他还是一定要去。

  许鞍华:我觉得每一个导演的诉求不一样,状况也不一样,新导演去影展是非常好的,起码向外界交流一下,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上。

  故事原型人物希望电影克制

  不想拍成肥皂剧 不清楚未来如何

  新浪娱乐:听说您的母亲一直有病,需要您照顾,是吗?

  许鞍华:有时候生病在床上,不是长期卧床的那种。

  新浪娱乐:我看《桃姐》,就在想你会不会把对父母一辈人的感情放在桃姐这个人物里面。

  许鞍华:会啊。

  新浪娱乐:但是这个感情非常克制,你如何做到如此冷静的呢?

  许鞍华:要保持冷静才能表达嘛。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Roger就强调千万不要太惨,千万不要煽情,一煽情就容易变成肥皂剧,没有深度。这就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分别,不要说的太清楚了,其实现在就有点太清楚了,所以就要想不一样的方式来表达悲情,不要特别伤感的片段。

  新浪娱乐:刘德华希望这部电影票房可以达到8000万以上,这多少因为像《观音山》《最爱》这样的电影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你一直坚持拍摄文艺片,现在有没有感觉到自己也来到了一个从混乱到有序的拐点?

  许鞍华:我希望是,我不知道。

  王玉年/文 邹健/图

TOP

威尼斯揭晓电影制作人奖 阿尔-帕西诺荣归故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09:48  上海青年报



  本报讯 记者 姚佳森 他,是一个很有才的“常青树”,也是一个很有型的“老爷子”。当地时间4日晚,71岁的好莱坞传奇巨星阿尔·帕西诺莅临水城,领取了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的电影制作人奖。身为意大利后裔,善于调节气氛的他在现场高呼“意大利人的血液在我体内流淌”。

  率性的卷发、超酷的墨镜,年过七旬的阿尔·帕西诺,依然是那个精神抖擞的“老牌偶像”。由于帕西诺的父母是移民美国的意大利人,此番他偕同女友造访水城,也可谓荣归故里。在红地毯上,亲民的帕西诺不断向粉丝挥手、飞吻。而在颁奖仪式上,帕西诺更是盛赞威尼斯电影节,不仅即兴说了一句西西里方言,还高举奖杯大声说道:“我是意大利人,虽然我不会说意大利语,但意大利人的血液在我体内流淌!”这番慷慨激昂的表白顿时令全场沸腾,掌声和欢呼不断。

  帕西诺因在《教父》中扮演迈克尔·科莱奥内而声名鹊起,并凭借在《闻香识女人》中的精湛演出加冕奥斯卡影帝。“他是一个出色的电影人,其经历珍贵且不可复制,他的存在,丰富了当代电影世界。”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对帕西诺如是评价。

  帕西诺此行还给水城观众带了自己的第3部导演作品《王尔德·莎乐美》。在他看来,这部新片并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纪录片,“影片包含了不少我个人的体会。”对于《王尔德·莎乐美》的女主演杰茜卡·查斯顿,帕西诺赞不绝口,“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认定她是该片的主演,并有意将她打造成一名巨星。”而在颁奖仪式上,查斯顿则投桃报李为恩师亲自授奖,并感谢帕西诺,“他的指点将使我受益终身”。

TOP

《锅匠》:貌似颠覆实则正宗 谍战为辅情怀至上
2011-9-6 16:40:22  来源:Mtime时光网  作者:不

  这是令人绝望的冷战年代,这是阴冷肃杀的间谍世界,如果你期待着007式的英雄主义故事,抱歉,这里容不下如此激烈的感情。不管你是为了大英帝国曾经的光荣而将生命付之于官场的繁文缛节,还是为了柏林墙另一边所谓共产主义理想而出卖你的国家。最终,不过都是被埋葬于这个时代。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第一个镜头就会抓住你,那激荡的音乐响起,灰蒙蒙的天空,如此沉郁优雅。故事改编自约翰·勒·卡雷最著名的冷战间谍小说。影片的片名实际上是“圆场”(军情六处)的老总取自英国童谣的一个代号,“锅匠、裁缝、士兵、水手、叫花”分别代表着5位圆场的高级领导,他怀疑其中有一个是苏联间谍(也就是“地鼠”),但由于在捷克的一次接头失败,最终让老总抓地鼠的计划功亏一篑,他也抑郁而终。

  后来,随着里奇·塔尔(汤姆·哈迪饰)从香港一个俄罗斯女间谍那里得来的消息,“地鼠”存在的怀疑被最终证实。退休的乔治·史迈利(加里·奥德曼饰)也再度出山,撑起岌岌可危的圆场,试图揪出狡猾的地鼠……

  约翰·勒·卡雷曾说,看到你的小说被拍成电影,好像看到一只牛变成牛肉汤里的小肉块。是的,《锅匠》是一部极难改编的电影,线索庞杂而一切故事又隐藏于细微之中,你甚至看不到惯常间谍片中的戏剧冲突。

  之前1979年BBC曾将之拍摄成电视剧,也是花了6集时间才将故事讲完。而导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并不想将《锅匠》拍成一部简练的间谍推理故事,他希望抓住的是一种情绪,一种直指人心的情绪,混合了绝望与无奈以及对旧日好时光的无限怀恋,为了突出这一点,他甚至将原著小说本就碎片化的叙事打乱得更碎:回忆与现实;乔治·史迈利个人失败的婚姻与他对“地鼠”蛛丝马迹的追踪;众多人物的前尘旧恨;里奇·塔尔在香港与俄罗斯女间谍的情史;还有圆场曾经的欢聚,比尔·海顿(科林·费斯饰)与吉姆·普莱顿(马克·斯特朗饰)的暧昧,纠缠交错……对于未看过原著的观众绝对是个考验,你甚至可能完全理不清头绪。

  最值得一说的是加里·奥德曼、科林·费斯、汤姆·哈迪、马克·斯特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等大牌明星的表演,他们将自己隐没在了这部电影极具压迫性的风格中。加里·奥德曼其实从外貌上与胖胖的乔治·史迈利并不相像,而他这次的演绎也似乎更具危险性,愤怒与激烈的情绪都藏在他隐忍的外表下,不若我们想象的史迈利那么温吞,但依然是让人喜欢。这么多年的荒废过后,他难得演绎出一个有深度的角色。

【现场手记】  

  在场有很多没有读过原著的媒体朋友几乎都抱怨没看懂,所以恐怕大家在看片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原著故事。另外,似乎威尼斯场刊对《锅匠》的评价与诸如《卫报》等媒体的盛赞并不一致,只打了6.5分,给分也在3星居多,也许真的是口味差别使然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