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6# olivivien


     实在不好意思,刚才点错“回复”帖子按键了,重新补发。这篇文章最后成稿于2011年9月16日,本来是想配一些图片的,但当时手头没有嘉宝的高清晰大图,所以就没有配发相关图片。不过感谢坛主的“巨照月刊”版块提供了大图,稍后我会将PS的嘉宝彩照发布到本版块。感谢坛主的关注和回帖,顺祝好!

TOP

回复 7# clark


    楼主说得很对,银幕下的嘉宝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一个特别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的、个性稍微内向的普通人,仅此而已。感谢您的关注和回帖,顺祝好!

TOP

回复 5# 月影蒙纱


      这篇文章最后成稿于2011年9月16日,本来是想配一些图片的,但当时手头没有嘉宝的高清晰大图,所以就没有配发相关图片。不过感谢坛主的“巨照月刊”版块提供了大图,稍后我会将PS的嘉宝彩照发布到本版块。感谢坛主的关注和回帖,顺祝好!

TOP

她是典型为银幕而生的容貌,私底下完全一普通人,但电影中真是闪着光的耀眼。

TOP

没什么的,原创文章非常难得啊!如果能够配些图就更好了!

TOP

感谢坛主将文件进行了合并。菜鸟我刚刚加入论坛,对发帖还不是很熟悉,给坛主的工作带来不便,深感惶恐。以后我会注意的。再次感谢坛主的辛勤工作。谢谢!顺祝好!

TOP

【原创】葛丽泰嘉宝——好莱坞女神的传奇(4)

本帖最后由 月影蒙纱 于 2012-3-12 17:27 编辑

      提起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瑞典双姝”,人们会想到另一位声名显赫的女演员,那就是英格丽·褒曼。这两位国宝级的演员之间还发生过几段有趣的小插曲。而这些小插曲却导致了两派粉丝长久以来的相互攻讦。刚刚在好莱坞落脚的褒曼想请身为同乡的嘉宝共进一次瑞典式的晚餐,请帖发出去后得到却是嘉宝礼貌性的婉言谢绝。时隔3个月之后,就在褒曼有事要返回瑞典之前竟意外地收到了嘉宝的邀约,百思不得其解的褒曼向友人诉说了自己的困惑,这位友人笑笑说:“那是因为她知道你要回瑞典了。”褒曼在美国成名之后有时两人拍片会在同一个摄影棚相遇,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嘉宝总是竭力避免与褒曼碰面。结束一天的拍摄工作,嘉宝也总是等褒曼的专车驶离片场之后自己才乘车离开。不久之后两人在同一座风光旖旎的小岛上度假时奇迹般地不期而遇,正当褒曼要做吃闭门羹的准备时,嘉宝竟像变了个人一般主动走过来与她搭话,并善意地提醒她看好自己的行李,原因是这个小岛上的人经常会偷东西。这些事件使部分好事者认为是嘉宝在嫉妒褒曼,因为褒曼比她更年轻、更有活力,大有在影坛地位上取而代之的趋势。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褒曼在好莱坞春风得意时嘉宝已是蜚声国际影坛的超级巨星了,她实在是没有理由和必要与褒曼一较高低。更何况以嘉宝的个性、智慧、见识来讲,她也绝不会和同乡的校友在好莱坞拼个你死我活。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嘉宝其实是一个思虑周详、考虑长远的人。正是出于保护这位小师妹的目的,她才不得不故意做出这种待人冷若冰霜而使人生厌的姿态。驱逐斯蒂勒的事件给嘉宝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她知道好莱坞对于外籍雇员最为顾忌的就是这些人之间的团结,她不想看到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并且嘉宝深知众口铄金的道理。褒曼成功了,好事者会说这是因为有嘉宝这位影坛前辈、国际巨星的提携和照顾;褒曼失败了,好事者同样会认为是嘉宝因妒忌之心而从中作梗,这对褒曼和自己来说都不公平。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远离是非,尽量做到不落人以口实。这样也就解释了同一个嘉宝在对待褒曼时为什么在好莱坞与在度假小岛上的态度会截然不同。实事求是地讲,就嘉宝当时的心境考虑,若说她一点儿“酸葡萄”的心理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毕竟褒曼是同行,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嘉宝就是嘉宝,她以自己的豁达大度战胜了自私的小心理,更何况她是一个极其顾念同乡情谊之人。回顾自身在好莱坞从默默无闻到飞黄腾达所经历的艰辛,想到现如今被彻底扭曲的性格和不正常的生活,嘉宝不忍心看着褒曼再次走上这条铺满鲜花的荆棘之路。这也就是当她得知褒曼要返回瑞典时答应赴约的真正原因,其实这也是嘉宝以自己特有的婉转方式在向褒曼提出善意的警告:好莱坞并不是想象中的美丽天堂。
    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嘉宝的性取向问题。有的人认为嘉宝是蕾丝边,还有的人认为嘉宝是双性恋。支持蕾丝边说法的证据是嘉宝写给咪咪·波拉克的那些言辞暧昧的信件,以及时至今日尚未公开的被亲属秘密收藏的咪咪的回信;与梅赛德斯·德·阿科斯塔等少数几个社交名媛超乎友谊的亲密举动也似乎证实了这一点。仔细考证这些所谓的证据其实都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咪咪和嘉宝是瑞典皇家戏剧学院的同班同学,那时她们都还只是15岁左右的青春少女,不可忽视和否认的是建立于青葱岁月的纯真友谊往往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对于某些人来说,朋友可以有很多,但知己只能有一个。而咪咪正是嘉宝的那个“唯一”的知己。“闺蜜”之间私下里说的那些俏皮、出格的悄悄话并无伤大雅,如果硬要从这些私人信件中找出什么所谓的证据,那就未免有些管窥豹斑、断章取义之嫌。梅赛德斯·德·阿科斯塔曾是被公认的与嘉宝有着“特殊关系”的人。她身份复杂,一生经历坎坷。年纪轻轻的阿科斯塔继承了庞大的家族遗产,受过良好教育的她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她还是一位收藏家、艺术家、社交家。她性格豪放不受世俗约束,整日过着花天酒地、奢靡无度的气派生活。不过也正是因为她的支持,嘉宝才有信心和机会塑造出了玛格丽特·戈蒂埃这一不朽的银幕形象。但两人之间由于后来甚嚣尘上的同性恋传闻而断了往来。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一旦被认为是同性恋,那么她(他)将会被所有人所不齿、唾弃,并且遭受到无情的边缘化。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嘉宝再怎样勇敢、个性再怎样独特也不能不做出理智的选择,她不能以自己的名誉和事业做赌注去做这个必输之赌。多年后,阿科斯塔曾委托嘉宝的好友带话给她,希望与嘉宝重修旧好,如若不然她将把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公诸于众。面对如此近乎疯狂的胁迫,倔强的嘉宝再一次选择了沉默。果不其然,此后不久因不善理财且挥金如土而导致贫困潦倒的阿科斯塔在绝望中出版了自己的自传,在这本自传里,她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自己怎样与嘉宝一起在内华达度过了激情6星期。然而后来根据专家考证,那段时期的嘉宝正忙于工作,别说是6个星期,就是6天的假期也抽不出来。被阿科斯塔单方披露的两人之间的往来信函后经证实也不存在任何亲昵、暧昧的迹象。谎言被拆穿,自己被抛弃,失落的阿科斯塔孤寂地死在了破落的寓所里。
    如果说嘉宝是双性恋,可是她却终生未婚。嘉宝身边是出现过几个关系颇为不错的异性友人,这其中包括刚刚步入好莱坞时给过她巨大帮助并且将她引领入美国社交圈的银幕情侣搭档约翰·吉尔伯特、电影《瑞典女王》的导演鲁宾·马穆里安、英国皇家御用摄影师塞西尔·比顿。已有过两次婚史的吉尔伯特向嘉宝展开了强大而热烈的追求攻势,他的温文尔雅和翩翩风度确实令嘉宝感到心动,两人已经做好了结婚的准备,就在婚礼即将举行的前一刻嘉宝反悔了,她做了唯一一次落跑新娘。后来在向外界解释这件事情时,嘉宝坦陈在结婚前夕她反复地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爱吉尔伯特,而吉尔伯特是不是也真的爱自己,答案是她不想成为别人的妻子,“妻子”这个称谓对她来说是一个丑陋的字眼。吉尔伯特所爱的也只是时髦的身为电影明星的嘉宝而不是生活中真实的嘉宝,为此她选择了放弃。在拍摄电影《瑞典女王》的过程中,嘉宝与导演马穆里安走得很近并且彼此产生过好感,但随着影片拍摄进程渐近尾声,这段似有若无的朦胧爱情又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嘉宝的专职摄影师比顿也像当年的吉尔伯特那样不断地向嘉宝求婚,然而嘉宝也总是像对待吉尔伯特那样几次三番地或是婉言推托或是不置可否。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彻底激怒的比顿采取了颇为极端的愚蠢做法。没有经过嘉宝本人的同意,比顿擅自向外界公布了一批他为嘉宝拍摄的生活照。嘉宝生气了,她主动断绝了与比顿的交往。伤心欲绝的比顿不但不汲取教训,反而效仿当年的阿科斯塔出版了自己的自传,在文章中他大肆宣扬嘉宝和他在一起时是如何的柔情缱绻,两人私下单独相处时又是如何的对他投怀送抱,想以此向嘉宝施压或是施以报复。然而让比顿感到沮丧和失望的是嘉宝秉承了她一贯的沉默作风,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而更多读者对自传中描述的爱情场面的反应则是认为这只是比顿错误地感觉所导致的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嘉宝与“闺蜜”咪咪波拉克夫妇

2008412154822_40245650.jpg 嘉宝与约翰吉尔伯特

ad80ccd354ece47b960a1685.jpg
嘉宝、约翰吉尔伯特与导演鲁宾马穆里安

    嘉宝在结婚与否、嫁与不嫁问题上总是模棱两可、举棋不定的态度让人们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有人说她无情,有人说她滥情,其实这些都只是片面的看法。与其说嘉宝无情、滥情,还不如说她多情来得更为贴切一些。如果不是多情,凭借她当时的声望和地位,她完全可以将阿科斯塔和比顿以诽谤罪或侵害名誉罪送上法庭,但她没有这样做;如果不是多情,依仗自己的权势及经济实力,她完全可以利用媒体等一系列手段向他们发起反击,但她也没有这样做。这至少可以说明嘉宝是聪明的,她不想在这种越描越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无聊事件上浪费自己的精力,因为她相信清者自清。世上无非只有两种人抗拒婚姻生活:要么是“独善其身式”的超级自恋,要么就是“老顽童式”的玩世不恭。从嘉宝的个性及一生经历来看显然不属于后者。众所周知,嘉宝是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她超乎常人的责任心和自律性,而这两点正是使事物趋向完美的重要保证。人的意识形态及各种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会随着自身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并且与各人的性格、受教育程度、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是女权主义兴起的时候,女子已不再满足于只是呆在家中相夫教子,她们想要像男子那样获得同等的工作机会,同样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嘉宝是女权主义运动的支持者,她不想过早地结束自己珍视并热爱的事业而依附于男人生活,这是她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尊心所绝对不能接受的。在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人爱惜自己的名誉如同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身为国际影坛巨星的嘉宝深知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不易与艰辛,她不允许有任何的污点或小小的差错出现在自己身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我封闭”——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如影随形般与她终生相伴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对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界限并不想做出清晰界定、固守着对于恩师的暧昧情愫和怀念、不想伤害任何自己所爱的人……这一切的一切使得“有性而无性别”的嘉宝做出了自己重大的人生抉择。嘉宝的粉丝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拍摄的影片宣传照还是日常的生活照,只要是佩戴着戒指,那枚戒指一定会出现在嘉宝左手的心指(无名指)上。也许在潜意识中,她把自己“嫁”给了心目中那个完美的、虚幻的他,但也有可能是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或许在嘉宝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巨大的隐忧,想必她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幸运的人。14岁时,父亲离家人而去;20多岁时失去了姐姐;就在演艺事业刚刚步入正轨时恩师斯蒂勒又英年早逝,这一连串的变故和打击使嘉宝感到了莫名的恐惧,她害怕因为爱别人但却给别人带来灾难的事件发生,她害怕面对失去所爱之人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她已无力再次承受这种宿命带来的噩运,为此,她不得不时时提醒自己与所爱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戒指在圈住梦幻的同时也圈住了欲望。
    有时真的觉得“明星”这个充满无尽诱惑与无限荣光的字眼是一种格外沉重的负担。为了自己一生所钟爱的事业,嘉宝放弃、牺牲了太多太多……她放弃了成为幸福女人的机会而孤独终生;她放弃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能够享受到的最为简单却幸福的平凡生活而整日绞尽脑汁地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她放弃了曾经鲜明的个性和坚守的原则而接受公司为了将其塑造成明星从身体上到精神上对她的控制。为了使嘉宝显得更为神秘以便引发公众们的猎奇欲望,公司及经纪人一致要求性格本就有些孤僻的她要尽量减少曝光度,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都很难窥探到日常生活中嘉宝的真实一面。当某种生活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并且契合到某人的个性时,再要改变它将是很困难的。晚年的嘉宝在回顾自己以往生活经历的时候曾经不无感慨和感伤地表示:“我对自己这一生是很不满意的。”是的,她让祖国感到满意,身为瑞典人的她以自己的才华、智慧与美丽征服了世界影坛;她让家人感到满意,身为古斯塔夫森家族一员的她为整个家族赢得了无尚的荣耀,为子侄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她让恩师感到满意,身为学生的她竭尽全力在影坛上获得的地位与成就远远超越了恩师,而这正是斯蒂勒希望她做到的;她让雇主感到满意,身为签约演员的她为米高梅公司带来了显赫的声名和巨额的财富;她让观众感到满意,她以自己全部的激情和精湛的演技所演绎的各类角色让人们痴痴流连于影院而不愿离去;唯独地,她没有使自己感到满意。也许,这是一个人从平凡走向辉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吧。然而用50多年的孤独寂寞换取15年的风光无限,这样的代价似乎是太大了。嘉宝的过早隐退使那些真正热爱她、期待她、关心她、理解她的影迷们唏嘘、心痛不已。世界影迷渴望着她的回归,珍视事业如生命般的嘉宝也曾做出过复出影坛的努力,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功。人类的悲哀就在于人们往往在失去之后才能顿悟自己曾经拥有过什么,不错,我们曾经拥有过嘉宝,但是我们又因为自己的浅薄、私欲、好奇心而失去了这块瑰宝。明星也是人,他们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同等的生存权利。我们有什么特权在极力保护自己隐私的同时而去过问和指摘别人的私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自己还存在着诸多缺点的前提下去要求明星的内在和外在必须达到完美?有时间多多地考问和反省一下自己吧,让这个世界多一些宽容、理解和爱,这样星光才能长久地熠熠闪耀,我们也才能够超然地欣赏明星的美。
    感谢仁慈、万能的主——是你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葛丽泰 · 嘉宝。
    感谢嘉宝的父母——是你们孕育了这位美丽天使,并使她降临人间。
    感谢“魔鬼式”的导演斯蒂勒——是你塑造了国际影后嘉宝。
    感谢“吸血鬼式”的好莱坞——是你成就了国际影后嘉宝。
    感谢葛丽泰 · 嘉宝——是你以自己独有的非凡魅力使人们在光影时空中和现实世界里去不断地探索与思考……
    仅以此文纪念心中的女神。
    My dear Garbo, I wish you can find your real love in heaven, to be yourself bravely and get happiness forever, God bless you.

    后记:本文旨在纪念自己心目中的电影女神嘉宝,绝无其他意图。所选取的故事情节及部分语句均来自互联网所能查阅到的资料。在此特别感谢百度、腾讯、百度贴吧等相关门户网站提供的丰富资料。特此说明。

    本人在本论坛发布的“Ps的嘉宝彩照”以及后续所发的全部彩色Ps图片(指彩色合成技术和彩色合成图片)、文章(回帖、跟帖除外)均保留原创权,所有发布的作品仅供宝宝迷们个人观赏、收藏、交流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牟利目的及从事任何非法、侵权等活动。特此声明。望亲们予以支持,在此深表谢忱。

TOP

【原创】葛丽泰嘉宝——好莱坞女神的传奇(3)

本帖最后由 月影蒙纱 于 2012-3-12 16:59 编辑

      然而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盛极而衰的铁定法则,古今中外概莫如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一语道尽了世事无常的无奈与悲哀。从1926年的第一部电影《激流》开始直至1941年的最后一部《双面女人》,嘉宝在好莱坞的15年间共拍摄了24部电影,在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下嘉宝加盟米高梅公司后所拍摄的全部影片:
1941 - Two-Faced Woman (双面女人),1939 - Ninotchka (妮诺奇卡/异国鸳鸯)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1937 - Conquest (征服),1936 - Camille (茶花女) 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1935 - 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 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1934 - The Painted Veil (神秘的面纱),1933 - Queen Christina (瑞典女王),1932 - As You Desire Me (如你所愿),1932 - Grand Hotel (大饭店),1931 - Mata Hari (玛塔·哈丽),1931 - Susan Lenox (残花复艳),1931 - Anna Christie (安娜·克里斯蒂) 德语版,1931 - Inspiration (风流鉴),1930 - Romance (罗曼史) 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1930 - Anna Christie (安娜·克里斯蒂) 获奥斯卡最佳女角奖提名,1929 - The Kiss (吻),1929 - The Single Standard (唯一标准),1929 - Wild Orchids (野兰花),1928 - A Woman of Affairs (女实业家),1928 - The Mysterious Lady (神秘女人),1928 - The Divine Woman (神圣的女人) 嘉宝唯一失传影片,仅残存九分钟,1927 - Love (爱情),1926 - Flesh and the Devil (肉体与魔鬼),1926 - The Temptress (妖妇),1926 - Torrent (激流)
(注:此表摘自百度百科)
    从这张列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米高梅是怎样恣意而又毫无节制、过度地“消费”着嘉宝,实事求是地讲在这些影片中平庸之作占了绝大多数,很多都是相同的题材和类似的情节,由此导致的最直接也是最可怕的后果就是一个天才演员在表演风格及角色定位上一旦被定型将很难有所突破,即便是有所突破观众也未必愿意接受。《瑞典女王》、《征服》、《尼诺奇卡》(又名《异国鸳鸯》)、《双面女人》在票房上的失利和口碑上的极端分化就是最为明显的例证。本应作为历史人物传记片的《瑞典女王》被好莱坞改造成了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片,即便如此这也是嘉宝唯一一次有机会接触祖国历史题材并演绎与自己拥有相同姓氏古斯塔夫森的瑞典传奇女王的故事,基于上述原因嘉宝做了很多认真而细致的准备工作,她阅读了大量描述女王的相关历史文献及文字资料并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片也是她倾注心血较多的一部作品。平心而论嘉宝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是很值得称道的,她将克里斯蒂娜女王作为王者的尊严、威望、博学、聪慧以及男子般豪爽、洒脱的个性表现得细腻而充分,颇具戏剧张力的表演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以前总是以悲凄、柔弱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嘉宝突然间变成了强势、精明而又富于假小子气质的女王,表演风格的突然转化让美国观众不习惯了,他们宁愿为一个结局悲惨的荡妇落下同情之泪也不愿接受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与尊严的女性君主。这部影片是嘉宝从影以来第一次遭遇到的重大挫折,该片在美国上映后反响平平,票房更是史无前例地大幅下滑,嘉宝电影稳赚不赔的神话被打破了。而时隔4年后拍摄的《征服》一片再次重蹈了票房失利的覆辙。《征服》是当时米高梅公司投资最大的一部影片,豪华的场景设置、强大的演员阵容、精美奢华的服装道具,这部堪称大制作的史诗爱情片显示出雄心勃勃的米高梅准备凭借此片大赚一笔,当然他们也很聪明地汲取了《瑞典女王》失败的教训,让嘉宝回归到以前观众们熟悉而又颇受欢迎的表演风格,嘉宝也将波兰女伯爵玛丽这一伟大女性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玛丽最初因国家利益被迫爱上英雄拿破仑,但后来两人发展成为真爱,而最后又因支持拿破仑的事业而放弃了自己的幸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本片遭遇到了票房上的滑铁卢。米高梅郁闷了,嘉宝失望了,要知道他们都已经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妥协,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观众不喜欢这部影片。其实,问题还是出在电影题材的选择上。向来自视甚高的美国人只关注与自身历史及文学相关的电影作品,也能够接受与自己渊源颇深的贵族式的英伦文化,他们认为在被其视为“野蛮国度”的其他欧亚国家根本不可能有高尚的、优雅的事物存在,即便是北欧诸国的宫廷生活在美国人眼中也只不过是穷奢极侈、浮华热闹的嘉年华而已,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所以《瑞典女王》及《征服》的失败就不足为奇了。
    多年不断重复演绎的悲剧角色和单调孤寂的明星生活使嘉宝觉得心力交瘁,她厌倦、她烦躁、她害怕,随着青春韶华的悄然流逝,聪明而理智的她敏锐地感觉到对于任何一个演员来说如同凤凰涅槃般那最为痛楚但又不得不面对的转型期已经到来了。好莱坞的新生代演员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费雯·丽、英格丽·褒曼、格蕾丝·凯利……这些影坛的后起之秀以势不可挡的迅猛姿态向这位昔日的“冰雪公主”、“冷面女王”发起强而有力的冲击。嘉宝意识到自己已不可能胜任那些清纯、可爱、勇于追求爱情或者为了成全心上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妙龄女郎角色;况且长年累月地与悲剧打交道也严重地影响了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身体健康,于是她大胆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改走喜剧片路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嘉宝接演了《尼诺奇卡》、《双面女人》两部影片。然而仁慈、万能的上帝这次却没有向她伸出慈爱之手。两部影片上映后票房表现差强人意,尤其是《双面女人》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恶评如潮”。在这部影片中,嘉宝饰演一位为了唤回出轨丈夫的爱而不惜杜撰并假扮自己孪生双胞胎妹妹去勾引自己丈夫的女滑雪教练,当然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丈夫最终回到了她的身边。嘉宝一人分饰容貌相同但性格迥异的姐妹二人,为了营造喜剧氛围并着重表现出二人截然不同的个性,嘉宝不惜以泳装示人,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扭动腰肢大跳伦巴。姐妹俩同样低沉的声音、同样窈窕的身材使得嘉宝失去了以往银幕上的神秘感和迷人魅力。观众们早已习惯接受嘉宝悲剧影片的“催泪弹”,面对如此欢快、滑稽的嘉宝他们感到陌生,对她奋尽全力抛掷而来的“笑弹”表现得一片愕然和茫然。影评界及媒体更是对该片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口诛笔伐,那些所谓的宗教卫道士们此时也纷纷跳出来愤然疾呼:这部影片整体充斥着情色以及严重地败坏了人类道德,使爱情的纯洁及婚姻的神圣遭到无情的践踏。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圣洁的天使一下变成了邪恶的撒旦。观众不买账,媒体不支持,舆论不留情,影片上映后遭受到一连串的批评与质疑并受到观众们的普遍冷遇,这样的结果是米高梅与嘉宝始料未及的。几乎是与此同时,以往对嘉宝充满赞誉之词的新闻报道也一边倒地开始“落井下石”,大量未经核实的所谓“爆炸性新闻”出现在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嘉宝要退休、嘉宝要嫁给欧洲皇室、嘉宝要求加薪……,狗仔队也开始拿起“长枪短炮”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对嘉宝进行围追堵截。
    《征服》和《双面女人》的接连失利对于米高梅公司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和不可想象的,梅耶他们开始怀疑嘉宝的价值了。曾几何时嘉宝这块金字招牌是吸引广大观众进入影院的保证,是赢取电影行业巨大市场利润的坚强后盾,但现在灵丹妙药失去了效力,他们开始计划减少对于嘉宝主演电影的投资。来自公司方面的无情压力、来自观众方面的不断质疑、来自舆论方面的不实指责,无辜的嘉宝被深深地伤害了。如果说来自美国国内的打击还不足以致命的话,那么当时激战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彻底摧毁了嘉宝的演艺事业。二战爆发前的欧洲电影市场是嘉宝影片的主要输出地,也正是欧洲这块福地曾经挽救了《瑞典女王》的彻底失败。该片在美国上映时波澜不惊但在欧洲却引起了巨大轰动,来自海外的高额票房收入使米高梅终于挽回了一些颜面,不至于在影片口碑及收入上一败涂地。然而战争的爆发以及随后不可遏制的战火蔓延使全世界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人类生存这个最基本的课题上,没有了以往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和平世界,有的只是人们疯狂投身于其中的杀戮与被杀的残酷游戏,几乎是席卷全球的战争使各国的娱乐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及由于战争而引致的产业萧条(军工及相关行业除外),加之上述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素来坚忍执着的嘉宝感到自己快要崩溃了,这些沉重的负荷已远远超出了她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个残酷的新世界已经没有我的一席之地了。”如此悲凉、无奈、决绝的话语是嘉宝留给这个曾经带给她梦想、名利、荣耀、伤害又使她无比眷恋的影坛的最后喟叹。36岁的嘉宝就这样以令人唏嘘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演员生涯。
    至于嘉宝为何会在36岁这样风华正茂的年龄宣布息影,原因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仔细分析其实也不难解释。嘉宝深受恩师斯蒂勒的影响,无论是在为人处事上还是在日常工作中都力求做到完美,身为“完美主义者”的她不能够接受任何形式的失败,这种严苛的要求甚至延伸到她对自身的审视与评价上。的确,30岁之后的嘉宝比起初登银幕时珠圆玉润的她是要显得略微老成一些,这本身就是自然规律使然,但嘉宝不能接受老去的自己,她要把最美的形象留在银幕上,留给真正喜欢她的世界影迷。嘉宝也是敏感和脆弱的,她始终缺乏自信,从很小的时候起自卑的阴影就一直笼罩着她,如今在遭遇到事业瓶颈时,她马上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即便是以往的辉煌经历亦或是“国际影后”的至高荣誉也无法帮她走出心情沮丧与彻底否定自己的深渊;更何况接连两部电影的失败已经让她觉察到了米高梅公司及美国观众准备“抛弃”她的危险信号,此时此刻她想到了恩师斯蒂勒的悲惨结局,想到了那些因无法适应“好莱坞生存法则”而黯然回归故乡的业界同行,想到了如今因被战争蹂躏而变得疯狂的世界……“是啊,是到了该向娱乐圈、向这个残酷的新世界说‘再见’的时候了!与其等着被他们‘抛弃’,不如我先‘抛弃’他们。”嘉宝那颗高贵的心在不时地提醒着她。也许很多观众都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那部名为《狮子王》的电影吧。当年少的辛巴误以为是因为自己的莽撞无知害死父亲而负罪逃亡被救后,丁满对他说过这样一句令人记忆深刻的话:“在这个世界抛弃你之前,你要学会先抛弃这个世界。”一脉相承的“抛弃”哲学,同样追寻自己的hakuna matata(非洲语音译,意即没有忧虑烦恼),嘉宝选择了避世隐居的生活,在此后的50年里,她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棒的“隐形人”。

                                 (六)
    生活中的嘉宝以其性格乖僻而著称。成名后的她从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影迷聚会,由自己领衔主演电影的首映式也从不出席,各类记者招待会等推广宣传活动更是见不到她的身影。最令人惊诧的莫过于1955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嘉宝没有出现在领奖台上,这座“小金人”可是作为一名职业演员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啊!多少人为了他而机关算尽,又有多少人为了他而反目成仇,但这一切繁华与喧嚣都被嘉宝弃置在了一边丝毫不以为意。嘉宝有着自己的尊严与原则,既然已经阔别影坛10多年,在此期间没有任何作品问世,更何况自己曾做出过永不再拍电影、彻底并决绝地退出娱乐圈的郑重声明,那么就没有理由接受这个奖项,如此非凡的气度与对于名利的极端蔑视赢得了无数世人对她的尊敬。嘉宝在好莱坞绝对算得上是“异类”,喜欢安静环境的她为躲避各种骚扰而搬了11次家;贝弗利屡遭盗贼光顾的明星豪宅并不包括她的居所,据后来落网的惯犯们交代,之所以不偷嘉宝的家,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们敬重她、爱戴她。人们不禁感到好奇,是什么样的特殊境遇造就了这样充满人格魅力的嘉宝?这就要从她的朋友圈说起了。嘉宝的好友既包括像托马斯曼、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样的文学巨匠,也不乏著名导演比利·怀尔德这样的同行精英,甚至就连施莱夫妇——也就是瓦伦蒂娜时装公司的创始人,希腊船王奥纳西斯这样的商业巨贾都是她的座上客。在日常交往中,这些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索者和社交名流孕育并培养了这位女演员的儒雅气质和社交艺术。她并不像娱乐圈中其他女明星那样千方百计地试图引起圈内圈外各方面对自己的关注,与之相反,她总是想方设法隐匿自己以避开狗仔们无休止地纠缠、影迷们如痴似狂般的热情追捧;同样,当别的女演员为争取上位机会而相互勾心斗角或百般谄媚于上司时,她却能保持自己纯洁而高尚的心不去虚意逢迎那些主宰事业的命运之神。在那个纷繁嘈杂的花花世界里嘉宝就像是一株空谷幽兰般独处一隅,默默地吐露着自己的芬芳。
    人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充满着过度的好奇心和超强的求知欲,银幕外颇具都市时尚风情但又显得低调、孤僻、神秘的嘉宝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素来以直率、坦诚、热情、喜欢社交活动引以为豪的美国人实在是搞不懂这位生活在聚光灯下、被各种光环所笼罩并且拥有着至高荣誉的电影明星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在娱乐界被视为无异于自我毁灭般的隐姓埋名的生活方式。真正能够读懂嘉宝心语的梅赛德斯·德·阿科斯塔曾经说过:“如果你了解北方冬季严寒的气候、了解静夜里无边森林中的万籁俱寂、了解初春冰雪覆盖下生命萌动的小草、了解暴风雨来临前天空的静谧,那么你就能了解嘉宝。”嘉宝生来脾气秉性就有些“清冷”,一如瑞典这个北欧高寒之国的气候特征。她不爱说话,不喜欢参与那些热闹无趣的社交活动;独自呆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将所有的心事诉诸于笔端,向远在万里之遥家乡的唯一知心人咪咪·波拉克倾吐真实心声是她排遣寂寞的方式。其实这只是性格好静并且处事谨慎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常表现,也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并且欣赏寂寞的人才能切实体会这种另类生活的美。嘉宝是静默的,然而在静默外表下隐藏着的却是细腻感情的感性、缜密思维的知性以及丰富浪漫的想象力。在网络上不难找到嘉宝位于纽约居所的房间照片,那是布置得怎样富丽堂皇而又高雅闲适的起居室啊!法国路易十六时代古色古香的奢华家具体现着主人的爱好及品位;几乎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壁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籍,正是它们陪伴着嘉宝度过那50多年孤寂而漫长的岁月;整个房间的色调以嘉宝最为钟爱的紫罗兰色和淡玫瑰红色为主色,看上去温暖、舒适而惬意。如果不告诉你它属于嘉宝,真的很难想象如此温馨、充满生机与融融暖意的房间主人会是以个性冷若冰霜、为人清高孤傲而闻名于世的国际影后。喜欢如此浓郁热烈色彩的嘉宝真的“冷”吗?也许当她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群、因怀有不可告人的企图而执意探究其隐私生活的媒体或是想从她那里得到某种利益而不惜以伤害她为代价的某些所谓的“朋友”时,她才不得不以冰冷无情这样无奈而极端的感情表达方式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但在至亲好友及家人眼中,嘉宝是热情、含蓄、睿智、幽默的。她的侄女格蕾曾经说过:“嘉宝姑妈是一个风趣好玩儿的人”。她曾经让朋友统计在某一个时间段内自己的名字在各种媒体上出现过几次,而她则像是局外人一般身处事外冷眼旁观,看到朋友们认真而细致的工作,她会因为自己的“小恶作剧”而开心不已;在各种节日的亲友聚会上,她也会适时地讲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精彩桥段;从她写给知己咪咪·波拉克的信中,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嘉宝绝对是一个真实而坦诚的性情中人。
    嘉宝很有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让媒体从业人员感到头痛的电影明星了。她拒绝接受采访,拒绝回答敏感问题,拒绝拍摄照片……几次难得的“被迫”勉强地接受采访也总是以大部分时间的保持沉默和表述时“惜字如金”的谨慎态度让采访者感到挫败和无奈。但有时她颇具童真特质及孩子气般的直率让人感到可爱,口无遮拦地肆意而言更是使人感到啼笑皆非。有一次嘉宝出差途经纽约,刚下飞机就有嗅觉灵敏的媒体追踪而来,很快身为名人的她陷入了人们的重重包围之中。当有人问及她对纽约的印象如何时,这位大美人居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纽约?我不喜欢纽约,这儿的人太没有礼貌了。”这足以引发全体纽约人严重不满的“不当言辞”使得所有在场的人一片哗然。然而有趣的是,正是纽约——这个当初被嘉宝称之为没有礼貌的城市成为了她人生最后的栖息地。在一次社交宴会上,一位女记者与坐在自己身边的黑超遮面、打扮入时、谈吐优雅的“神秘”女士相谈甚欢,当她最终得知与自己交谈的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影坛巨星嘉宝时,这位激动不已的记者当即表示:“啊!真是太棒了,刚才跟我聊天的居然就是伟大的嘉宝,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朋友们!”“哦,千万别忘了告诉他们,我们的相遇只是偶然的。”这时,嘉宝那独具特色的低沉声音从身边冷冷地传了过来,被泼了一盆冷水的女记者一脸尴尬地呆立在原地。还有一次,行色匆匆的嘉宝被媒体工作人员逮了个正着,一位采访者刚刚开口:“我想知道……” 反应极快的嘉宝以一句:“为什么你想知道?”给硬生生地顶了回去,不等对方开口,嘉宝转身扬长而去。这就是嘉宝,不戴任何面具、以真实示人的率性而为的嘉宝。
嘉宝位于纽约的家

TOP

葛丽泰嘉宝——好莱坞女神的传奇(2)

本帖最后由 月影蒙纱 于 2012-3-18 11:35 编辑

                              (四)
    《哥斯塔柏林的故事》获得成功的喜悦尚未消逝,斯蒂勒又得到了来自德国方面的拍片邀约。这次,这位个性独特、在电影创作上一丝不苟的大导演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向来追求艺术完美的他不能够接受任何粗制滥造的作品,这种严谨的态度和遇事过于认真的性格甚至发展到了偏执的程度,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电影拍摄期限被无限期地延长,拍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使得这家小电影公司因财政危机而倒闭,摄制组也尴尬地被困在了远离国土的外景地,就连返回瑞典的交通费用都无法解决,最后还是在驻该国的瑞典大使馆的帮助下狼狈地返回祖国。
    冥冥中两人之间注定上演的悲剧命运也就此拉开了序幕。回到瑞典的嘉宝尚未走出影片拍摄流产的阴影便很快再次接到了德国的邀请,这次将由德国的一家大电影公司投资拍摄一部反映一战后欧洲底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影片《没有欢乐的大街》。德方聘请嘉宝演出的条件是拍摄团队将由德国导演亲自组建及管理,斯蒂勒不得直接参与拍摄工作,这就意味着两人必须分开一段时间。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及出于对嘉宝演艺事业发展的考虑,向来心高气傲的斯蒂勒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了这个苛刻的条件。
    嘉宝只身踏上了去异国拍片的旅程。初到德国的嘉宝一开始很不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以前拍片斯蒂勒总会随时随地给予她指导,可在德国导演很少和嘉宝进行沟通,也不像斯蒂勒那样总是指摘她表演上的不足,这反而使听惯了导演批评声音的嘉宝感到无所适从和孤独无助。她不得不经常给身在瑞典的斯蒂勒打电话汇报影片的拍摄情况及阐述自己对于所扮演角色的分析理解,由斯蒂勒在电话中对她的表演进行指导。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生活上的不规律使嘉宝过早地患上了困扰她终生的失眠症和间歇性注意力分散症。病情一旦发作,她总是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就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嘉宝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和出色的表现完成了影片的拍摄工作。所幸结果还不错,这部影片在德国公映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人的命运真的是很奇特,有时候好事和机遇会接踵不期而至。就在这一年年底,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三大巨头之一的路易斯·B·梅耶携全家到欧洲旅游。名义上虽为旅行,而梅耶此行的真正目的一是考察欧洲的电影市场及了解欧洲同行的动态;二是为公司补充新鲜血液,在欧洲招揽一批业界贤才加盟到米高梅公司,以期在国内同行业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还是在美国本土的时候,梅耶已久闻斯蒂勒的大名,这次欧洲的瑞典之行恰好为双方提供了一次良好的见面沟通机会。为了表示自己对去好莱坞发展感兴趣以及对梅耶的尊重,斯蒂勒邀请梅耶到自己家里做客,并在家中的私人电影放映厅为梅耶播放了电影《哥斯塔柏林的故事》一片。在影片播放过程中,显得过于兴奋的梅耶要么喋喋不休地向斯蒂勒问这问那,要么热情洋溢地向斯蒂勒表示着赞美,次数多了终于惹恼了这位性情古怪的大导演。不顾对方尊为贵客的身份,也不顾欧洲人时时在意的涵养,斯蒂勒不满而又较为粗鲁地对梅耶嚷道:“坐下安静地欣赏你的电影吧!”想要在瑞典名导面前展示一下美国式热情的梅耶碰了一鼻子灰,让这位在美国电影界说一不二的巨头第一次领略到了瑞典人那独特的“极地气候”般冰冷的态度。欣赏完电影后,激动不已的梅耶立即做出了与斯蒂勒签约的决定。但斯蒂勒签约的前提条件是米高梅公司必须同时与嘉宝签约。就这样,嘉宝像是作为一件“买一赠一”的“赠品”,跟米高梅签下了为期一年的工作合同。
    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程,斯蒂勒和嘉宝终于踏上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陆。出乎预料的是在欧洲被鲜花和掌声围绕的他们没有看到精彩热烈的欢迎仪式,也没有成群记者的追踪采访,米高梅公司只派了一名翻译和一名普通摄影记者来迎接他们。来到公司经理办公室,略作寒暄之后,梅耶以挑剔地眼光看了看嘉宝,淡淡地说了一句:“美国观众可不喜欢胖姑娘”就匆匆地结束了会面。师徒二人被安排在公司的酒店下榻。从这一天开始在接下来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斯蒂勒和嘉宝像是被公司彻底地遗忘在了酒店,没有工作任务,没有演出通告,两人只能以观看“爆米花时间”的“垃圾”电影和参加其它一些热闹无趣的娱乐活动来打发日子。其间,曾有友人建议嘉宝主动去争取试镜的机会,但生性清高孤傲的嘉宝不能忍受以这种“推销”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公司高层领导注意的做法,在夏季炎热的纽约,早已习惯北欧高寒气候的她更愿意呆在酒店的房间里泡自己喜欢的冷水浴。她的心在告诉她:“瞧着吧,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据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天性好学且又个性好强的嘉宝开始学习英语。
    就在这种平淡的生活中,时间一天天悄然滑过。眼看着为期一年的工作合同就要到期了,嘉宝还是没能找到任何拍电影的机会。一天斯蒂勒带着嘉宝去拜访一位专业摄影师朋友,顺便准备跟这位朋友告别,两人已经做好了返回瑞典的打算。当这位摄影师看到嘉宝的时候,立即被眼前这位风姿绰约、气质独特的美丽女孩吸引住了。以他多年的职业经验和敏锐的专业眼光,他断定嘉宝将会吸引全世界人们的目光。这是美得惊人的一张面孔,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尤其是侧面,简直就如古希腊雕像般完美无缺。在征得斯蒂勒及嘉宝本人的同意后,这位摄影师立即为嘉宝拍摄了一组专业级别的艺术写真照片。这组照片很快出现在了米高梅电影公司经理梅耶的办公桌上,当他看到照片后大吃一惊,对着公司其他工作人员及星探们大喊:“这姑娘是谁?赶快把她弄到手!”他已经完全认不出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被自己弃置在酒店已达数月之久的那个叫做葛丽泰·嘉宝的瑞典姑娘。此时,原本想给桀骜不驯的瑞典人一点小小教训的梅耶再也无法矜持下去了。曾经,他认为短期地冷落会使这二人逐渐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在欧洲很知名,但在号称世界电影工厂的美国好莱坞,他们也只是初来乍到的新人而已;并且,老谋深算的梅耶深谙一个道理:合理地、长时间地压抑会导致天才创作激情的井喷。而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了,他觉得使用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开始让斯蒂勒导演一部影片,并安排嘉宝参加一些影片的试镜工作。巧合的是本来出任影片女一号的演员突然生病,改由嘉宝担纲女主角。斯蒂勒与嘉宝在美国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开拍伊始,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尽善尽美的斯蒂勒又犯了“老毛病”。为了达到最好的拍摄效果及尽可能做到完美而不留缺憾,他不惜耗费巨额资金。斯蒂勒要求公司购买质量最好的电影胶片专门用于拍摄嘉宝的影像;提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好的拍摄器材、照明设备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同时,为了突出嘉宝在影片中的女主角地位还不断地修改剧本给她加戏。这一系列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行为终于导致了上至雇主米高梅公司、下至剧组其他工作人员的严重不满和抗议。该片男主角实在无法忍受斯蒂勒“霸权主义下唯我独尊”式的工作方式、火爆的脾气以及在他看来是导演明显偏袒嘉宝的做法而愤然向公司高层领导提出更换导演的要求,并以自己退出剧组相要挟。表面上看似简单的剧组矛盾却反映出欧、美国家电影界不同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剧烈碰撞。欧洲电影讲究的是拍出艺术性、人文化并重并且富有深邃哲理的 “贵族式”影片,只提供给懂得欣赏电影艺术的小部分受众;而以拍摄“快餐式”影片著称的美国电影则更多注重于如何娱乐大众,如何使人们在茶余饭后流连于影院并且心甘情愿地大把掏出口袋里的金钱。当艺术与金钱发生摩擦的时候,向来以“金钱至上”为信条的美国好莱坞自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金钱而牺牲艺术。
    电影拍摄工作在“四面楚歌”声中艰难地进行着,电影样片在“蜚短流长”中一尺一尺地加长着。当梅耶看罢部分样片,他的眼睛因内心激动而显得熠熠生辉,因为他发现了蕴藏着丰富珍宝有待开掘的宝藏——这个名叫嘉宝的曾被自己忽视和戏谑的胖女孩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出现在银幕上的嘉宝显得高贵典雅而又风情万种,一颦一笑之间散发着足以令人窒息的致命吸引力。此时此刻梅耶以及米高梅公司其他高层管理人员才真正看到了嘉宝的价值,当然他们也看到了斯蒂勒对于嘉宝有着怎样极其深刻的影响力。斯蒂勒在德国拍片时曾“奢靡浪费,致使电影公司倒闭”的“不良记录”时时为米高梅的高层领导敲响着警钟。在当时的好莱坞由电影公司高层领导决策电影拍摄过程的一切,导演及演员没有更多的话语权,作为雇主及美国电影界领头羊的米高梅公司,决不能容忍身为雇员的导演成为电影的主宰者。因此梅耶开始酝酿怎样使嘉宝脱离斯蒂勒的影响而真正成为 “公司的财产”,恰在此时愈演愈烈的剧组矛盾终于让梅耶等人找到了一个支走斯蒂勒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米高梅公司以平息剧组矛盾为借口做出了更换导演的决定,由另一位导演执导本片,斯蒂勒黯然地离开了剧组。虽然不再担任该片的导演,但斯蒂勒依然放心不下嘉宝,于是经常来到影片拍摄现场私下单独对嘉宝的表演进行执导,这一下又触动了梅耶等人敏感的神经。已经做出决定彻底弃用斯蒂勒的米高梅公司不能再让他与嘉宝有任何的接触,由此发生了耐人寻味的一幕:向来以保守、刻板、吝啬著称的米高梅公司突然“大方”地向其他电影公司表示,如果有哪家公司愿意“租借”斯蒂勒,米高梅将予以考虑。此举真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既可以甩掉在他们看来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沉重包袱斯蒂勒,还可以以“租借”的方式榨取斯蒂勒最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被租借到其他公司工作的斯蒂勒将再没有机会频繁地接触到嘉宝,就这样,斯蒂勒和嘉宝被公司强行分开来工作。正如梅耶等人期望的那样,被租借到其他电影公司的斯蒂勒仅仅执导了一部口碑还算不错的电影之后,就因糟糕的人际关系以及不能适应好莱坞的工作环境而怅然失意地独自返回瑞典。失去嘉宝的斯蒂勒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生命的灵魂和创作的灵感,回归欧洲影坛后的他再也没有拍出一部作品能够超越前作《哥斯塔柏林的故事》。生活困窘、事业停滞不前或许还有着对嘉宝的极度思念,在种种压力及无法宣泄的恶劣情绪影响之下,年仅45岁的斯蒂勒于1928年底因病去世。据说在他的床头还摆放着他和嘉宝初到美国时拍摄的一张合影(另一种说法是当斯蒂勒去世时手中握着他和嘉宝的合影)。
    就在斯蒂勒离开好莱坞不久,作为欧洲名导当初以重金礼聘其到米高梅公司,但仅仅时隔三年工作合同到期后却没有得到续约的事实引发了媒体的兴趣。曾有记者采访嘉宝,让她发表一下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但嘉宝什么话也没有说。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嘉宝表现得过于无情无义,毕竟,斯蒂勒是她从影的引路人和导师,对她有着知遇之恩和栽培之德,更何况两人之间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可就在这个时刻,嘉宝却没有挺身而出为恩师仗义执言。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也许大家就能够理解嘉宝的苦衷了。冰雪聪明的嘉宝知道,初到美国发展、只拍过两、三部票房还算不错电影的自己还不具备与雇主米高梅公司相抗衡的强大实力,如果现在自己强出头为恩师辩护,这样做非但帮不了斯蒂勒,并且正好犯了米高梅公司的大忌。从这三年来自己与恩师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公司高层领导对于斯蒂勒由最初的欢迎态度发展到最后无情的抛弃,这些事实使嘉宝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异国从业人员在美国电影界生存的艰辛。作为业界巨头的米高梅公司决不容许其雇员们私下里“拉帮结派”与公司对着干,以此影响公司的利益,决不能在美国电影界开这种“坏”的先例。一直都深切了解自己、明确自己奋斗目标的嘉宝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曾知道自己在不拍片的时候,下一步该干些什么”,对于这样一个以视拍摄电影为生命的人来说,如果仅仅因为不谨言慎行而失去工作的机会,那么她一定也会失去生命的活力。此时不难看出年纪轻轻的嘉宝已经学会了好莱坞的生存法则,然而,无论是从做人原则还是私人感情出发,她都无法违背自己的心用谎言去满足媒体及人们的好奇心,处于感情与理智矛盾漩涡中的她只能选择缄默不语。或许在她单纯、善良的内心还隐藏着另一个颇为天真的想法:等不久的将来好莱坞离不开我的时候,等我像那些大明星一样有了“权力”的时候,我一定会请恩师回到这里,那时我们又可以相聚在一起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斯蒂勒没能等到这一天。不久后当以“好莱坞巨星”身份归国探亲的嘉宝来到斯蒂勒的生前居所对恩师进行悼念时,据随行人员后来描述,伤心的她当时讲了很多伤感的话,看到恩师的遗物,她都能一件件地回忆并细数这些物品的来历,在那里驻足徘徊,久久不肯离去……时隔多年后,已成为“国际影后”的嘉宝在忆及这件往事时,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指好莱坞)疯狂地嫉妒他的才华。”虽然斯蒂勒没能亲耳听到这句话,但是相信他的灵魂一定能够理解嘉宝这句简单话语中的丰富含义以及蕴藏于其中的浓浓深情。
7b3b27c6-0807-4012-9dc9-a1aece3cd643.jpg 嘉宝与斯蒂勒

                                   (五)
    路易斯·B·梅耶笑了,在这场被其视为“艰苦卓绝”的嘉宝争夺战中,他以及米高梅公司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现在的嘉宝至少在身体上已经是完完全全属于公司的了。很快,嘉宝富于异域风情的个人形象征服了广大美国观众,人们纷纷涌进电影院一睹这位瑞典美人的迷人风采。看到嘉宝如此受欢迎,米高梅公司终于下定决心全力打造一个符合本土观众审美需求的全新的嘉宝。首先,他们从个人包装上着手对嘉宝进行改造。她的发际线被抬高,以显示出其优美的额部曲线;眉形被改变,以配合其欧罗巴人标志性的美丽双眸;以前并不整齐的牙齿通过矫形美容后如珍珠项链般皎洁璀璨;她还被公司命令以各种方式强制瘦身。通过这一系列人为措施,缪斯女神降临到了人间。曾经圆润丰盈的面庞变得棱角分明;两道秀眉很有个性地斜向上挑,使得美丽深邃的蓝色眼睛被衬托得尤为突出;谈不上性感但却线条优美而又略显纤薄的嘴唇显示出了她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孤傲气质;原本丰满颀长的身材因过度减重而变得瘦削挺拔,特别订制的华贵服装勾勒出雅致轮廓的身体充满着诱惑力。其次,电影公司开始聘请职业编剧人员为嘉宝量身定做剧本,与此同时,她有了属于自己的经纪人来安排演艺事业上的一切事务。尽管嘉宝本人对于公司这种不尊重演员个人意志的强制做法颇感不满并且曾予以抵制,但事实证明这样全方位的包装和改造是相当成功的,一个风华绝代的嘉宝诞生了。她的美完全不同于同时代绝大多数好莱坞女星的那种俗媚的美,她美艳动人却又孤傲冰冷;明眸善睐却又拒人于千里之外;论相貌她不是好莱坞娱乐圈中数一数二的美女,但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却绝对是独树一帜的。然而可悲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米高梅公司对于嘉宝的角色定位却是人尽可夫的“荡妇”形象。在这些早期的影片中,嘉宝总是扮演那些引诱无数正直、善良男子上钩,最终却无法得到她真正爱情的冷酷角色。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格调低俗的角色却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人们喜欢看到这个妖艳、性感的人间尤物出现在银幕上,于是从1926年嘉宝加盟好莱坞的首部作品《激流》开始直到1931年的《风流鉴》米高梅公司炮制出一系列这样的“风月”电影。
    在拍完《肉体与魔鬼》一片后,米高梅公司又把同样风格的《女人爱钻石》这部电影剧本交到嘉宝手上,这一次嘉宝真的愤怒了。在自己经纪人及好友的支持下,她找到梅耶勇敢而固执地表示自己坚决不再饰演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头脑简单而又颠倒、祸害众生的“坏女人”,并且要求公司给她加薪。梅耶有些吃惊了,他没有想到这个当初以350美元周薪的卑微身价“买一赠一”签约到公司的嘉宝、这个曾经在赶走斯蒂勒事件上保持中立态度的嘉宝、这个做人行事向来低调、视演员职业为生命的嘉宝居然有胆量敢跟自己叫板。思忖良久之后,梅耶答应可以给她加薪,但是具体数额达不到嘉宝提出的要求,并且前提条件是她必须接演这个角色,嘉宝愤然拒绝并立即离开公司。此后,软硬兼施的梅耶采用合同条款约束、亲情喊话或是派遣中间人做协调工作等种种努力都没能使嘉宝改变自己的态度。影片前期筹备工作已经完成,最后实在无计可施而又气急败坏的梅耶把嘉宝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铁青着脸,目光灼灼地逼视着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一句很具威胁性的话:“你到底演还是不演?”作为美国电影界绝对重量级人物的梅耶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被迫自降身份亲自出马对付一个地位低下的外籍雇员。不料,嘉宝非但不受胁迫反而以其标志性冷淡孤傲的态度模棱两可地回敬了一句:“可能演,也可能不演,但现在我想家了。”梅耶感到那熟悉的“极地气候”般冰冷的态度再度扑面而来,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果然,预感成为了现实,就在会谈后的第二天嘉宝没有像往常那样准时出现在片场,不告而别的她独自返回了瑞典。倍感挫折的梅耶恼羞成怒,公司里还从来没有哪一个演员敢这样当面顶撞与拒绝他。他曾经向友人抱怨道:“现在这些演员都被宠坏了,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要钱,可是他们考虑过没有,他们高额的整容费用、影片拍摄期间的所有费用、后期的宣传费用以及影片是否受欢迎的风险都是由公司来承担的?”于是被愤怒情绪所左右的梅耶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由别的女演员顶替嘉宝出任《女人爱钻石》一片的女主角;不再给嘉宝任何上镜的机会;停止支付嘉宝的工资。就这样嘉宝与米高梅电影公司之间的冷战开始了。
    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半年多,在这半年中身在瑞典的嘉宝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但倔强的嘉宝既没有妥协更没有屈服,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当时与嘉宝合作演出的好莱坞一线男星例如约翰·吉尔伯特等人周薪大都在6000至8000美元之间,而担任着同样主演任务并且在影片中更具突出地位的嘉宝周薪却只有区区可怜的600美元,这巨大的收入差距以及在好莱坞司空见惯的男女演员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平等的现实情况使得向来注重女权的嘉宝感到压抑和愤怒,她要向不平等的制度挑战。其实嘉宝并不过分看重金钱,后来她成为好莱坞巨星而身价倍增,片酬最高时曾达到50万美元。在遭遇经济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缓慢恢复期内,嘉宝曾主动提出自己的片酬减半并与公司共度时艰;当在街头看到可怜的乞丐和无助的流浪者时,她也会毫不吝惜地给他们钱。由此种种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嘉宝之所以不惜一切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为唯一的赌注立场坚定地与公司周旋,主要目的就是要追求公平、公理与正义,得到自己在好莱坞应该得到的;其次,她早已厌倦了在银幕上总是扮演千篇一律、低俗不堪的“荡妇”角色,这与她和恩师当初选择到好莱坞发展的伟大目标大相径庭。在嘉宝眼中这些乏善可陈庸俗不堪的“垃圾”电影根本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为此嘉宝一直默默地坚持着。倍受上帝关爱的她再次得到了诸神的庇佑,胜利的天平终于倾向了嘉宝一边。《肉体与魔鬼》一片上映后票房一路飘红,观众像是被施了魔法潮水般地涌入影院,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嘉宝与吉尔伯特那被誉为爱情典范的深情热吻,大把大把的金钱流水般地进入米高梅公司,梅耶根本没有想到这部影片居然会如此大卖,而该片在欧洲上映时也受到普遍欢迎并且获利颇丰;与此相反紧随其后上映的《女人爱钻石》却难逃注定失败的噩运,没有了嘉宝的“风月”片一下子失去了魔力,美国观众急切盼望看到嘉宝新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呼风唤雨的米高梅撑不住了,作风一贯强硬从不懂得妥协的梅耶撑不住了,他们要么低下高贵的头颅将嘉宝请回,要么就直面失去广大观众群的巨大风险。权衡再三的米高梅终究还是没有胆量与作为自己衣食父母的观众相对抗,应付一个嘉宝总比应付成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观众要来得容易。终于米高梅公司矜持而又羞涩地向大洋彼岸的嘉宝递出了橄榄枝:雇佣合同可以重新签订并增加相应的补充条款;支付给嘉宝她所希望的薪酬,并针对其虽职业资历较浅,但却拥有为公司盈利的巨大潜力这一特殊情况,制定出复杂而又能被嘉宝所接受的支付制度;允诺不再让嘉宝扮演“坏女人”的角色。在这场以寡敌众本无任何胜算可言的拉锯战中嘉宝奇迹般地获得了胜利!其实这不仅仅是嘉宝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以她为代表的所有好莱坞女演员的胜利。是她为更多的女演员争得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也是她带头进一步推动了当时已初具雏形的“好莱坞明星制度”得到快速发展。
    为了实践自己的承诺,既要发挥出嘉宝神秘、性感而又充满魅惑的表演特点,又要考虑到观众的观影喜好,更要保持公司在业界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切迫使米高梅的决策者们必须煞费苦心地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突破点找到了!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嘉宝在其慵懒、倦怠而又魅力非凡的表象下,那独特的、令人怦然心动的眼神时而显得忧郁,时而又充满着对生命、爱情亦或是其他未知事物的热切渴望;清瘦而稍显单薄的身材、阿芙洛狄忒般完美、圣洁的面庞、使人为之震撼的双眸,略微沙哑而又充满磁性的低沉声音,这一切搭配得是那么的浑然天成而又富于悲剧气质,由此对于嘉宝新的角色定位出台了。重返好莱坞后的嘉宝连续接演了《神秘的女人》、《玛塔·哈丽》这样新兴的“谍战片”以及《罗曼史》、《野兰花》、《唯一标准》等一系列“女性”电影。在这些影片中,嘉宝充分展现出自己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将内心复杂而又富于牺牲自我精神的人物形象塑造得立体而丰满,尽管嘉宝的表演不能完全避免默片时代略微夸张的面部表情及形体动作的影响,但她基本上完成了从默片向现代电影发展的转型工作。一个全新的嘉宝时代来临了。然而细心的影迷们发现,失去了斯蒂勒的嘉宝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银幕上都表现得更为冷漠与孤寂,很少在她那“人类进化到极致”的美丽面庞上展露出发自内心的快乐笑容;使成千上万人为之神魂颠倒的蓝色眼睛里也总是遍布忧伤的阴霾,这更加突出了其所饰演人物的悲剧性效果。从此,嘉宝被冠以“好莱坞悲剧女皇”的名号,而由她主演的悲剧电影也普遍受到观众们的热烈追捧。从1927年嘉宝回归好莱坞直到1936年影片《茶花女》拍摄完毕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嘉宝演艺事业的全盛期。此时的嘉宝已经完全成为米高梅公司的专属印钞机,只要是她出任女主角的电影绝对不愁销路和票房。在日进斗金的情况下,米高梅也乐于赋予嘉宝更多的权力。她可以指定与自己合作的男演员人选;对于公司安排的电影导演她拥有否决权,只要在影片开拍前规定的时限内书面向公司阐明否决原因即可;在拍摄影片的一些重要情节时她可以要求清场拍摄;嘉宝拥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团队,团队中的很多人都是跟随嘉宝多年的“铁杆团员”,这其中包括嘉宝在好莱坞拍摄的24部电影中为其掌镜20部的摄影师;跟随她10多年的服装设计师等等。这一方面体现了嘉宝的个性“怪癖”即不愿与陌生人打交道,与这些和自己合作多年的人在一起工作默契和信任最为重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总是以“冷面”示人的嘉宝其实是一个“热心” 念旧的人,她不愿像公司那样在用人方面翻云覆雨、唯利是图。当然这段黄金时期也是嘉宝与公司之间的“蜜月期”,但凡是伟大的嘉宝提出的要求,米高梅总是尽量予以满足,有时稍有犹豫,只要她轻轻说一句:“我想我还是回瑞典的好。”那就足以让公司上下所有人都提心吊胆好几天,然后就是众志成城致力于满足她的要求。
    如果说嘉宝早期拍摄的那些大量剧情相似、风格雷同的电影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的话,那就是为她日后能够成功驾驭“经典名著”文艺片中的角色积累了丰富的演绎经验。真正能够体现嘉宝创作巅峰的杰作是《安娜·卡列尼娜》和《茶花女》。时至今日这两部影片依旧是再映次数最多的版本,即便是与当今号称“艺术与技术领先”的好莱坞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懂得欣赏艺术电影的影迷们发现嘉宝的表演风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32年以前的影片中嘉宝对于人物的塑造显得过于简单化和直接化,人物因前后性格反差巨大而给人以割裂感和不真实感(此处仅指编导方面而言,嘉宝的表演还算是比较到位的);1932年——1934年出现在银幕上的嘉宝因其独特的悲剧气质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大饭店》中一代过气芭蕾舞皇后格鲁辛斯卡娅瘫坐在地的疲惫与悲凉还是《瑞典女王》(又名《琼宫恨史》)中的克里斯蒂娜女王独立船头凝视远方那空灵而又饱含沧桑的目光,无不使观众潸然泪下;1935年以后的嘉宝以其更为内敛成熟的表演技法将安娜的高贵、勇敢追求爱情如飞蛾投火般的执着、玛格丽特的放浪形骸与高尚情操淋漓尽致而又丝毫不着表演痕迹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无数观众觉得嘉宝就是安娜,嘉宝就是玛格丽特。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出演这两部电影时嘉宝已年届30,比文学原著中的人物年龄至少大7岁左右,按常理讲欧美女演员如此“装嫩”的表演是不占任何优势的,但嘉宝就有这样的魔力,能够使观众忘却她的年龄而只专注于她的表演,牢牢地抓住他们的视线和控制他们的情绪。
茶花女剧照

Queen_Christina-104.jpg 瑞典女王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