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1989年美国电影中的父子线热潮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奇特Grinch    时间: 2010-9-8 12:50     标题: [原创]1989年美国电影中的父子线热潮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1989年的美国电影诞生了大批描述父子关系、父女关系的电影,先大体罗列一下:

  父亲 Dad (1989)  杰克.莱蒙&泰德.单森
  八音盒 Music Box (1989)  阿明.缪勒-斯塔尔&杰西卡.兰格,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
  梦幻之地 Field of Dreams (1989) 凯文.科斯特纳
  父子战争 Memories of Me (1988)亨利.金&比利.克里斯托
  家族企业 Family Business (1989)肖恩.康纳利&达斯汀.霍夫曼  达斯汀.霍夫曼&马修.布罗德里克,导演:西德尼.卢曼特
  …………

    还有一些电影中心思想虽不是父子关系,但是却有父子线在剧情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比如:《夺宝奇兵3》,里面甚至一幕,琼斯总是埋怨和父亲之间一直没有机会坐下来聊,当父亲沉住气问他想聊什么时,儿子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dad.jpg


1989年,由杰克.莱蒙、泰德.丹森、伊森.霍克及凯文.史贝西主演的《父亲》



       以往也有不少诸如此类的父子电影,但从没有像1989年这股热潮般汹涌。一开始有些不解,后来想想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试着分析一下:

    先说一个情况,80年代起,美国电影出现了很多老少配的影片,如:《雨人》(Rain Man)、《金钱本色》(The Color of Money)等。用老一辈超级巨星搭配满腔怒火的小伙子的包装组合并非偶然或纯粹的剧情需要。剧情是特意挑选来提供这样的演出组合,就算没有也会刻意写一本这样的剧本。大公司电脑化的业务研究中心天天罗列出观众趋向和年龄层的分析图表,仔细研究报告《扩大票房收入及录像带出租率的重要潜力》,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制作一些尽可能迎合最广泛观众群的影片。当然,这并不是新发现,但是在80年代重新发现它的目的则是打入广阔的录像带市场,而这个市场的主要买主是从未听说过保罗.纽曼、杰克.莱蒙的青少年群,以及那些了解他们的中老年人。1986年的《金钱本色》让保罗.纽曼和汤姆.克鲁斯老少配而获得成功,即证明了这点,而1989年汤姆.克鲁斯又与达斯汀.霍夫曼合演了《雨人》,再次好评如潮。

    随着录像带市场的蓬勃发展,赌注也远比当年史蒂夫.麦奎恩与爱德华.罗宾逊搭档演出《辛辛那提小子》(The Cincinnati Kid,1965年)或保罗.纽曼与杰克.格里森(Jackie Gleason)搭档演出的《江湖浪子》(The Hustler,1961)的时代大得多。新浪潮电影的出现,新类型片和70年代的性解放的产生,动荡了80年代的美国电影市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层所欣赏的电影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偏差。对于电影发行方来说,他们必须通过这种演员上的不同段位来满足各年龄段观众的需求。

    再一个情况,70年代青少年犯罪和反叛的日益加剧,家庭电影再次回到主要课题。制片人必须要以这种电影来弘扬主旋律,我们需要寻求一位导师、一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生活越来越困难,压力越来越大,我们需要他们来为我们指清道路。80年代,孩子成人以后,工作压力增大,父子联系日益脆弱,老一辈的家庭观念和新一代的家庭观念产生隔阂,分歧越来越多。这种靠父子关系来传达教育思想的影片也随之产生,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1982),许多老演员在步入中老年后接不到好的角色,也只能靠这类角色重新提升地位。不过像保罗.纽曼这样的常青树即使不过气,也喜欢此类题材,1984年他就自编自导自演了《哈里和儿子》(Harry & Son,1984)。反之,也有描述父亲观念守旧,最后屈从于孩子想法的影片,如:《弗朗明哥小子》(The Flamingo Kid ,1984)等。随着80年代此类电影流水线式的获得了相应的好口碑,如今 - 这样的电影已经成熟。

图片附件: dad.jpg (2010-9-8 12:49, 68.92 KB) / 下载次数 0
http://olivivien.com/bbs/attachment.php?aid=254&k=898213260dbb0e45d748b33cd199c52f&t=1732317918&sid=HN0GPH






欢迎光临 【雯苑】费雯丽中文论坛 (http://olivivie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