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这份特殊,人们容易忘记如此耀眼的奥斯卡只是一个国别电影奖项,它是好莱坞与华盛顿极富张力网络中的一环。也许不用引证罗纳德·布朗斯坦(Ronald Brown-stein)的《权力与明星》(The Power and the Glit-ter: the Hol-ly-wood-Wash-ing-ton Con-nec-tion),《摇尾狗》(Wag the Dog,1997)和《逃离德黑兰》(Argo,2012)已经从讽刺和赞颂的两个角度揭示了双城互动的紧密程度,学院的选择也清楚表明了他们更喜欢哪种演绎。套用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谚语「华盛顿是丑人的好莱坞」(Wash-ing-ton is Hol-ly-wood for ugly peo-ple),我们也许可以说好莱坞是美人的华盛顿。
麦基的这套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从成功剧本中倒推出来的:用列文的话说,“他用了一整天时间逐字逐句地拆解《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的剧本”。但现在他开始以影评的形式来分析新电影,其中包括了很多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影片,根据它们的剧本是否成功来评判电影的好坏。在麦基认为成功的类别中有《布鲁克林》(Brooklyn)、《大空头》(The Big Short)和《荒野猎人》(The Revenant),不成功的有《卡罗尔》(Carol)和《房间》(Room),而《聚焦》(Spotlight)则差一点就成功了。(非常接近成功!)
1946年好莱坞笼罩在昂扬的战后乐观情绪之下,《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超过1000万美元的票房给这一年画上响亮的句号。这一年也是「独立电影」在奥斯卡上大获全胜的一年,《黄金时代》是塞缪尔·高德温公司制作的(导演威廉·惠勒的合约规定他享有丰厚的20%净利润),卡普拉战后回归之作《生活多美好》是由他自己的公司制作的,好莱坞大片厂渐成空壳,大导演、大明星纷纷另立门户。
回顾一下历史可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最卖座的影片是《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它拿到了大大小小一箩筐的奥斯卡奖。此外《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等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都位居当年票房最好影片之列。
四十年代有《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五十年代有《环游地球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戏王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无一不是以年度票房冠军之尊加冕奥斯卡最佳影片。
六十年代因为多样化娱乐带来的激烈竞争,好莱坞陷入低谷,主办奥斯卡奖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更是没了命地奖励票房大片,像《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不仅斩获几千万票房(搁到现在都相当于好几亿),也被当作复兴好莱坞的救命稻草,众望所归地捧得小金人。
七十年代新一代电影小子引领「新好莱坞」的运动,《骗中骗》(The Sting)、《教父》(The Godfather)、《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同样都是票房和奖项都没错过。
奥斯卡的变化出现在七十年代末,从此票房大片再难摸到小金人的脚趾。不妨看看好莱坞整个八十年代最卖座的几部大片,《外星人》(E.T.)、《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系列、《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系列、《蝙蝠侠》(Batman)、《比弗利山警探》(Beverly Hills Cop)、《窈窕淑男》(Tootsie)、《壮志凌云》(Top Gun)、《捉鬼敢死队》(Ghostbusters)及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主演的那些动作片,它们在奥斯卡的舞台上都不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