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澳洲的电影黄金时期,乔治·米勒的职业生涯关键合作伙伴包括彼得·威尔、Bruce Beresford与Phillip Noyce。生于昆士兰州小镇的乔治·米勒,于1971年编剧并指导了Violence in the Cinema, part 1。该片由他的伙伴Byron Kennedy制作,两人并一起成立Kennedy Miller公司。该短片获得澳洲电影学院两个奖项。这项成就鼓励乔治·米勒往电影的道路前进,并促使他拍摄了第一部长片。
乔治·米勒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尝试各类型电影,符合大众口味,在艺术上并有所执着。1983年,当时的同行有 John Landis、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Joe Dante,乔治·米勒拍摄了 Twilight Zone: The Movie的最后一个片段。接着于1987年拍摄 The Witches of Eastwick,并于1992年拍摄细腻悲剧Lorenzo ,由Susan Sarandon和Nick Nolte领衔主演,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
FIAPF 对二战后电影节四处开花感到不快,它想精简现有电影节的数量,再组织一个综合性的全球竞赛,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林匹克。但是在电影节江湖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戛纳和威尼斯的主事人否决了这个提议。显而易见,如果电影奥运会得以举办,戛纳和威尼斯的地位就会被严重削弱。后来妥协的方案是给现有的电影节划分级别。只有戛纳和威尼斯在一开始得到了 A 类的评级,有资格办竞赛单元,并组织国际评审团来评奖。FI-APF 还要求会员,如果有人想搞新的竞赛电影节,大家就集体抵制。1951 年西柏林电影节创办,它的官方理由是希望扶持遭到战争破坏的德国电影产业,但更核心的原因,其实是西方阵营要向东德宣示资本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东欧阵营完全被排除在第一届西柏林电影节之外,其余国家都获得了一部或两部影片的入围资格,惟有英国和美国各有三部,但出于电影节之间竞争的小算盘,意大利和法国都拒绝了参加第一届西柏林电影节,而这届的评审团全由德国人组成。为了不触怒 FI-APF,第一届电影节的奖项设置也和威尼斯、戛纳不同,是按照类型来分的,发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喜剧片、最佳犯罪冒险片、最佳歌舞片这么一些不伦不类的奖。第二年的西柏林电影节甚至取消了正式奖项,只评了个观众选择奖。通过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西柏林电影节是怎么在国际政治和电影节政治的作用下扭曲发展的。后来,经过 FI-APF 中的德国籍理事君特·施瓦茨反复游说,柏林才在 1956 年获得了 A 类认证,从此与戛纳、威尼斯齐名。
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的地位就此确立,直到七十年代前,它们都牢牢占据了世界电影节版图中的第一梯队。除了以上三个,能称得上第二梯队的欧洲 A 类电影节也只有圣塞巴斯蒂安及轮流举办的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被要求轮流举办是 FI-APF 想压制东方阵营。要知道电影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戛纳和威尼斯这对老对手就不用说了,二者都是地中海沿岸的旅游城市,要依靠高品质的艺术电影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吸引游客。而德国在二战后百废待兴,西柏林又是东德环绕下的一个政治孤岛,并不具备旅游条件,它的电影节风格就走肃杀的政治道路,并企图成为针对苏东地区的展示窗口,反过来,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也负有向西方宣传的任务。当然,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是所有人的「敌人」。
受到影响的主要是原先处于二线地位的几个 A 类电影节,像莫斯科、卡罗维发利、开罗、圣塞巴斯蒂安,比起过去都变得沉默和黯淡了。因为地缘政治的隔阂被打通,交通也越来越便利,每年的精华电影都挤着送到戛纳,其次是威尼斯和柏林,毕竟好电影是有限的,似乎不再需要那么多的 A 类竞赛电影节,所以像釜山、香港这种定位于服务局部地区的电影节,或者像鹿特丹、洛迦诺这种秉持鲜明选片风格的电影节,才能在新的时代活出自己的滋味。很多人希望多伦多电影节搞自己的竞赛单元,说舍此之外无法比肩戛纳,但主事者深思熟虑后还是拒绝了,就是怕损害多伦多电影节目前的民主狂欢氛围,也怕新设竞赛单元会让参与者的注意力偏离。
电影节体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们在关注戛纳、威尼斯、柏林这些 A 类竞赛电影节之余,其实也应该将目光投向数量更多的主题电影节,它们是对整个电影节体制的重要补充。主题电影节是七十年代后欧洲电影节世界出现的重大转变,从根源上,这仍然是一个政治事件。青年反抗运动在西方国家的蓬勃发展,让原先的主流电影节系统无法再满足越来越多追求前卫文化的青年影迷的需求,戛纳、威尼斯、柏林开始提供平行单元是对这种新形势的反应,但那远远不够,于是鹿特丹、圣丹斯等电影节出现了。这些更新锐的电影节采用不同于「三大」的组织模式,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开始强调策展人的角色。
自从 DVD 和电影修复开始成为一项产业后,主打经典电影、遗珠电影的影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博洛尼亚的探佚电影节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电影节以放映最新修复的较冷门电影著称,几乎没有明星光顾,但却成了影评人、影史研究者和资深影迷的乐园。
就像我们对电影本身的发展提倡多样化一样,电影节的发展,也应该追求更丰富的多样化。戛纳固然好,但它不是电影节的唯一方向,各种非竞赛电影节、主题电影节对电影文化同样重要。电影节是否在某一天会衰亡呢?这和电影是否会衰亡是同一个问题。看电影的一个本质属性是「聚众为乐」,电影节就是组织「聚众为乐」,所以它是加倍的「聚众为乐」。只有当人类不再以聚众为乐时,电影节才会丧失吸引力,到那时候,电影本身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作者: clark 时间: 2016-2-28 21:29
本帖最后由 clark 于 2016-3-11 15:13 编辑
电影节的历史:国家、城市与全球化(1930-1970)
王庆钰
谭笑晗、符晓 译
译者按:本文来自《电影节:全球银幕下的文化、人与权力》(Film Fes-ti-vals: Cul-ture, Peo-ple, and Power on the Global Screen),拉特格斯大学出版社,2011 年 8 月版,第 37-51 页。本文题目为译者所加,注释皆为原注。
电影节的起源:1930 年代
电影节的确与那些探讨电影艺术的迷影人和其他电影爱好者意气相投,但它的出现却有着更为独特的原因。创办于 1932 年的威尼斯电影节(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in-e-matografica di Venezia)是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法西斯政权下的产物,墨索里尼政权将电影视为「最有力的武器」。意大利法西斯将电影的修辞(rhetoric)作为赞颂民族国家(na-tion-state)、推进他们目标的艺术,并坚信作为电影生产大国的意大利可以与好莱坞比肩。他们宣称作为媒介的电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艺术,因为它既有意大利的光荣传统,也是城市建筑、教育和音乐的新结构。
1926 年,由国家资助的记录电影协会「电影教育联盟」(L'Unione Cin-e-matografica Ed-uca-tiva, LUCE)成立,既促进了意大利电影的发展,同时也煽动了以贝尼托·墨索里尼为中心的个人崇拜──墨索里尼充分地利用了媒体的视觉性元素。与德国纳粹不同,法西斯政府建立起国家电影制作机构(Ente Nazionale per la Cin-e-matografia)用来监管所有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活动。多种旨在促进电影发展的辅助性组织也纷纷创建,如 1933 年成立的法西斯青年电影俱乐部(Fas-cist Youth Cin-ema Club)、1935 年创办的早期电影学校和电影实验中心(Cen-tro Sper-i-men-tale de Cin-e-matografia),实验中心在 1937 年出版了理论性刊物《白与黑》(Bianco e nero),而创办于 1936 年的杂志《电影》(Cin-ema)则更偏向大众化。实验中心成为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和朱塞佩·德·桑蒂斯(Giuseppe De San-tis)的创作实验室。更为重要的是,1937 年在罗马建成的大型电影制片厂罗马影城(Cinecittà)为意大利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件。
与艺术家、批评者和迷影人创办协会来支持作为主流商业电影替代品的艺术电影不同,法西斯政府设立了相应机构并且宣称他们支持严肃、华丽又具有民族国家性的电影。电影爱好者反对审查制度,法西斯就成立了电影管理总局(Di-rezione Gen-erale per la Cin-e-matografia)来控制外国电影在意大利的展映:审查让·雷诺阿的《大幻影》(Grand Il-lu-sion,1937),却为更多像《女人与海》(Sci-pio Africanus,1937)这样的军国主义电影提供资金,这是一部赞美罗马人在第二次迦太基战争(Punic War)中战胜汉尼拔(Han-ni-bal)的电影,从而与墨索里尼的非洲殖民政策相呼应。1938 年,为与好莱坞一较高下,法西斯政府采取了禁止引进美国电影这种极端的方式。
考虑到威尼斯电影节对法西斯或纳粹的公然支持,戛纳电影节(Cannes)在这些电影论争的新领域必须首先被解读为一个国家和艺术的回应。回到法国,最初艾尔朗想创办一个「自由世界电影节」(Fes-ti-val of the Free World, FIF)。1938 年,自由世界电影节文件宣称:「美国、英国和法国主要的电影公司将为不再返回威尼斯而高兴……因而,如果威尼斯电影节不再获得同样的成功并被其它国家类似的活动所替代,那么人们将期待法国把握住这个机会。」然而,政治不是刺激电影节创办的唯一因素:一战后,法国电影工业也历经沉浮和萧条,创建于 1936 年的法国电影资料馆(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要求电影在法国被特殊对待。同时,对于戛纳而言,商业和旅游业同样重要,九月的电影节可以延长法国夏季度假的时间,旅店老板努力游说将电影节带到蔚蓝海岸(côté d'azur)以打败大西洋沿岸的竞争对手比亚里茨(Biar-ritz)。为强调电影节的历史合法性,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被推举为电影节名誉主席,戛纳电影节很快赢得了英国和美国的大力支持。1939 年 9 月 1 日,《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1939)在电影节首日也是唯一的一天公开放映,当天,希特勒入侵波兰。
通过考察两个早期电影节的历史可见,一旦电影艺术被用于证明重大事件的存在,那么其它无尽的欲望就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推动电影节的发展。首先当然是地缘政治:威尼斯是法西斯的,而戛纳是反法西斯的。然后是电影节向好莱坞示好的欲望:1936 年墨索里尼签署《德意志同盟条约》(Treaty of Friend-ship with Ger-many)并确立「罗马 - 柏林轴心」(Rome-Berlin Axis)之前,威尼斯电影节就寻求同其它主要电影生产国建立国际关系,尤其是好莱坞。早期的自由世界电影节和之后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并没有争取这种帮助,它们全然没有得到好莱坞的支持。
实际上,新兴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电影节,稍早于戛纳。因为瑞士作为战争期间的中立国,一些个别的、小型的电影节曾在不同城市举办,巴塞尔电影俱乐部(The Basel film club)和优质电影社团(Le Bon Film)曾在 1939 年举办了国际电影周。1941 年和 1942 年,在旅游导向的 Pro Lugano 支持下,卢加诺(Lugano)分别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意大利电影回顾展。1944 年,为了让回顾展更国际化,组织者删去了「意大利」字样,并将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的《越洋记》(Across the Pa-cific,1942)选入其中。1945 年,第二届国际电影回顾展邀请了迪士尼公司(Dis-ney)的《三骑士》(The Three Ca-balleros,1944)和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罪恶天使》(An-gles of the Street,1943)。与此同时,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在洛桑的州立美术馆(Musée Can-tonal des Beaus-Arts)创办了法国电影影像展(Im-age du Cinéma Français),展览最终促使洛桑电影俱乐部(Lau-sanne Ciné Club)形成,洛桑电影俱乐部也就是 1949 年成立于巴塞尔瑞士电影资料馆(Cinémathèque Su-isse)的前身。
这种对抗也影响了新的电影节的形成。战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在玛利亚温泉市(Mariánské Lázně)和卡罗维发利(Karlovy Vary)举办了小型电影节,在几天内展映了多部影片,这些影片就如同这个国家竭力构建东西方的桥梁一般。1948 年,随着共产党力量的巩固,卡罗维发利电影节(Karlovy Vary Fes-ti-val)成为追随东方共产主义政党路线的重要事件。关于电影节历史,官方网站上宣称:「在反对西方意识形态过程中,这个项目让关于电影宣传力量的认识和媒体作为工具的重要性结合在一起。」尽管如此,1948 年,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还是凭借《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1946)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尽管电影节成为了来自东方阵营电影的主要秀场,但如果存在被认为有「进步意义」的西方影片仍会囊括于其中。法西斯电影和纳粹电影能在墨索里尼控制下的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所有奖项,与之不同的是,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的社会主义电影通常获得众多奖项之一。1951 年,电影节开始由国际评委评选:除了意大利电影批评家翁贝托·巴尔巴罗(Um-berto Bar-baro)以外,其他评委均来自捷克斯洛伐克、苏联、中国、波兰和东德。巴尔巴罗是意大利电影批评家、法国电影历史研究者、共产主义者,还从事伍瑟沃罗德·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等人作品的翻译工作。
电影节数量的激增也需要进一步的组织。1947 年,国际电影协会联合会(IFFS)在戛纳成立以协调相关利益和事件,联合会与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作为整体和各种团队一起构建了一个组织松散的电影节协调与批复网络。1956 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评为 A 类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当年也获得同样的称号,这反映出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尝试确保东方阵营在世界电影领域被尊重。而随着莫斯科电影节(Moscow film fes-ti-val)的创办,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指示每年在东方阵营中只能有一个 A 类电影节,因之从 1959 年至 1993 年,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轮流举办电影节。
东德迅速提议创办世界青年电影节(World Youth Fes-ti-val)来回应柏林电影节,世界青年电影节由官方的东德青年组织德意志自由青年同盟(FDJ)创办于 1951 年夏。同年七月,人民民主电影周(Fest-woche des Volkdemokratis-chen Films)在东德举办,参展的六部影片分别代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中国。
在应对与东方阵营政治上冷战的同时,(西)柏林电影节的主办者不得不请求法国和意大利参与首届电影节,然而法国和意大利都拒绝正式出席电影节,除非柏林电影节采取竞争机制。最终,柏林电影节组建了一个德国评审委员会,而不是依照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指定 A 类电影节(此时只有威尼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所要求的国际委员会,法国和意大利导演协会非正式地选送了几部电影作为对电影节的支持。
这个系统中存在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之处,即 1949 年在法国比亚里茨举办的「诅咒电影节」(Fes-ti-val du Film Mau-dit),主持评审委员会的是作家、导演让·谷克多(Jean Cocteau)。谷克多自己宣称,「尊重那些曾被埋葬的电影艺术杰作并发出警告的时间已经来了,电影必须从奴役中解放自己,就像那些勇气可嘉的正在为获得自由而努力的人一样。青年人无法接近的艺术永远不是真正的艺术。」这一电影节由巴黎「49 镜头」电影俱乐部(Paris Cine Club Ob-jec-tif 49)创办,这个俱乐部是包括谷克多、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和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在内的「新影评人」(New Cri-tique)俱乐部。这些文艺精英从马拉美的「被诅咒的诗人」(poètes mau-dits)中借用了「诅咒」(mau-dits)一词,「诅咒电影」和谷克多使用的如「被埋葬」和「奴役」等词汇,让人想起了电影正在经受一系列的痛苦。只有「诅咒电影」才能解放电影,这一探索可以由「勇气」和「青年人」来完成。1949 年七月,为了与戛纳电影节抗衡,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诅咒电影节得以创建。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和塞尔日·杜比亚纳(Serge Toubiana)在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传记指出,围绕诅咒电影节对马塞洛·巴格利埃罗(Mar-cello Pagliero)《罗马,自由的城市》(Roma città lib-era,1946)敞开大门这件事,青年特吕弗和他的朋友们达成了一致。特吕弗还观看了让·维果(Jean Vigo)的《亚特兰大号》(L'Ata-lante,1934)、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1947)和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南方人》(The South-erner,1945)。
如卢加诺意大利电影回顾展一样,很多电影节也以国家实体的形式出现,主要放映本国电影,也尝试促进与世界的联系。类似于希腊电影周(Week of Greek Cin-ema)的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Thes-sa-loni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始创于 1960 年,1992 年才成为国际级电影节。
多伦多电影节也成为一个商业中心,尤其针对北美电影销售的谈判,同时是秋季奥斯卡金像奖的预演。在这里,多伦多电影节宣称自己不止于一个国家电影节,因为它已经被看作一个重要的市场,同时为世界电影进入美国提供了途径。2009 年电影节公布的出席者不但包括马特·达蒙(Matt Da-mon)和玛丽·布莱姬(Mary J. Blige),也包括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而最能反映电影节深层跨国声援的似乎是在「城市到城市」单元(City to City)中反映特拉维夫引起的争论,抗议针对的是在加沙战争(Gaza)之后重塑以色列形象的企图,抗议者包括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肯·洛奇(Ken Loach)、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朱莉·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丹尼·格洛弗(Danny Glover)和以色列导演乌迪·阿洛尼(Udi Aloni)。与此同时,包括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萨沙·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和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在内的其他人在请愿书上签字以反对作为审查形式的抗议。这种情况不但存在于好莱坞,也存在于更广泛的美国影坛,争论十分激烈。《卫报》(Guardian)通过简·方达(Jane Fonda)的争议强调这种观点,方达并没有参与这次抗议,尽管她之前卷入到关于越南和伊拉克的政治争议之中。
同时,1978 年在盐湖城举办的美国电影节(United State Film Fes-ti-val)吸引了众多导演来到犹他州,1980 年,电影节从盐湖城移师到滑雪胜地派克城。1985 年,在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及其圣丹斯协会(Sun-dance In-sti-tute)的领导下,在派克城举办的电影节变成了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致力于提倡美国独立电影。正如很多评论家所言,圣丹斯电影节也已成为美国电影制片反好莱坞阵营的象征。尽管(美国)媒体持续宣传,但是因为浓重的美国性,圣丹斯电影节仍然是所有主要国际电影节中最不起眼的一个。非美国的计划者和宣传者认为圣丹斯电影节仅仅是「太美国」,电影节上来自世界其它地区小众电影的优势乏善可陈。直到 1999 年,圣丹斯电影节增加了国际观众奖,2005 年才设立世界电影评审团奖。
其它电影节为非欧洲电影提供了平台,这些非欧洲电影以不同方式与更丰富的巡展联系在一起。瓦加杜古泛非主义电视电影节(Fes-ti-val panafricain du cinéma et la télévi-sion de Oua-gadougou, or FES-PACO)1969 年创办于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有七个国家(其中五个非洲国家)的 23 部影片参展,但是用十年的时间才逐步形成了一个影展,在广泛的国际竞争中经常被忽视。香港国际电影节(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办于 1977 年。1979 年,哈瓦那电影节(Ha-vana Film Fes-ti-val)在卡斯特罗政权下开始放映拉丁美洲电影。所有的电影节都促进了地区性和全球性增长的多样化形式,也促进了一个庞大系统内的联系。
在这一时期,我们看到了电影节世界在地理分布、对过去和现在的电影旨趣,甚至是代际的扩展。人们倾向于将 1968 年 5 月发生的事和圣丹斯电影节的出现当成独立和民主的体现,但我们注意到,老的欧洲电影节仍然维持着霸权地位,而其它电影节则在特殊的地域或商业背景中激烈竞争(如好莱坞对北美电影节的冲击)。同时,这个时期也标志着以类型和趣味为中心的小众电影节的激增,这也充实着今天的电影节世界。作者: clark 时间: 2016-3-4 09:47
《冬眠》之后锡兰终于有新片计划了。近日,锡兰在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做master-class时提到,他最近正在写剧本。并预计于今年秋天开拍新片,但具体细节锡兰还是不愿透露"It’s better if it’s a secret."普罗萨克
座谈过程中,锡兰回忆起自己曾回土耳其服兵役的一段经历。在这之前他曾在各国环游,但仍未寻到心灵归宿。他说服兵役最好的一点就是“不需要自己做决定。”他利用这些时间读了很多书。直到读完一本罗曼·波兰斯基的传记,锡兰才萌生了做导演的想法。深焦DeepFocus
Laurent Lafitte于上世纪90年代展开演艺生涯,自2012年,即为法兰西喜剧院的固定班底。在他的单人秀"Laurent Lafitte, comme son nom l'indique"(暂译:名副其实的Laurent Lafitte)告捷之后,他将事业推展到电影和戏剧。2011年,他担任第25届莫里哀戏剧奖的典礼主持人。
他在各种表演形式,如喜剧(De l'autre côté du périph、16 ans...ou presque、Papa ou maman......)、悲剧、独立电影(Les Petits Mouchoirs、Les Beaux Jours、Tristesse Club、Boomerang),皆有精彩演出。
According to Le Parisien, set to screen this year at Cannes will be Steven Spielberg's "The BFG" (Out Of Competition), Shane Black's "The Nice Guys" starring Ryan Gosling and Russell Crowe (Midnight Screening),Woody Allen’s latest starring Kristen Stewart, Blake Lively, Jesse Eisenberg and Steve Carell which is apparently called "Café Society" (Out Of Competition), Sean Penn's "The Last Face" starring Charlize Theron, Adèle Exarchopoulos and Jean Reno (Competition), and Jeff Nichols’ "Loving" (Competition).
As per usual, Terrence Malick remains a question a mark though "Voyage Of Time" might be there (recently surfaced stills from the movie suggest it could be getting near the finish line). Meanwhile, word is that Martin Scorsese’s "Silence" won't be ready in time, and recently, Variety reported that James Gray's "The Lost City Of Z" wouldn't be finished either, as it'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s of post-production.
Café Society 演员阵容坚强,包括布莱克·莱夫利、Parker Posey与史蒂夫·加瑞尔,并由好莱坞明日之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和 杰西·艾森伯格领衔主演。在戛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已在2012年为On the Road,Walter Salles指导的电影走过红地毯,2014年则宣传Sils Maria,Olivier Assayas指导。她并凭该片赢得凯撒奖。至于杰西·艾森伯格,他演出的 Back Home (Louder than Bombs),Joachim Trier指导,为去年的竞赛片。
Café Society 由Aronson (Gravier Productions)、Stephen Tenenbaum与Edward Walson制作,共同制作者为Helen Robin (Perdido Productions),并由Ronald L. Chez、Adam B. Stern与Marc I. Stern执行制作。该片由FilmNation Entertainment 公司行销,在法国则由Mars Films销售。
导演双周(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与戛纳电影节平行的独立影展,1968年由法国新浪潮电影主将特吕弗创办,以抵制当时正日趋商业化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并配合当年法国著名的“五月风暴”形成一次电影造反运动,从而迫使1968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停办。从1969年起导演双周由法国导演协会主办,是该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及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
在新作 «The Friedkin Connection: A Memoir »中以真诚与热情描绘自己的威廉·弗莱德金,为美国电影史的龙头之一。他在上世纪70年代的复苏所贡献的电影包括法国贩毒网 (1971年),以及 驱魔人 (1973年)等热门电影。他于1972年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以及全球各项奖座。
【短片竞赛】
ARNIE Rina B. Tsou (Taïwan/Philippines)
ASCENSÃO Pedro Peralta (Portugal)
《Campo de Víboras》Cristèle Alves Meira,葡萄牙
O DELíRIO é A REDENÇÃO DOS AFLITOS Fellipe Fernandes (Brésil)
L’ENFANCE D’UN CHEF Antoine de Bary (France)
LIMBO Konstantina Kotzamani (Grèce)
OH WHAT A WONDERFUL FEELING François Jaros (Canada)
PRENJAK Wregas Bhanuteja (Indonésie)
LE SOLDAT VIERGE Erwan Le Duc (France)
SUPERBIA Luca Tóth (Hongrie)
【短片展映】
LOS PASOS DEL AGUA César Augusto Acevedo (Colombie)
MYOMANO SHEL TZALAM HATONOT (FROM THE DIARY OF A WEDDING PHOTOGRAPHER) Nadav Lapid (Israël)
BONNE FIGURE Sandrine Kiberlain (France) ★闭幕片★
EN MOI Laetitia Casta (France) ★闭幕片★
《小猫咪》科洛·塞维尼,美国 ★闭幕片★
【短片竞赛】
Abigail - Isabel Penoni and Valentina Homem
《Chasse Royale》Lise Akoka/Romane Gueret,法国
Decorado - Alberto Vazquez
Habat Shel Hakala - Tamar Rudoy
Happy End - Jan Saska
Hitchhiker - Jero Yun
Import - Ena Sendijarevic
Kindil el Bahr - Damien Ounouri
Léthé - Dea Kulumbegashvili
Listening to Beethoven - Garri Bardine
Zvir - Miroslav Sikavica
戛纳电影节将于5月16日(周一)在影节宫迎接罗伯特·德·尼罗。为了向他致敬,入围官方评选的委内瑞拉导演Jonathan Jakubowicz执导的影片《Hands of Stone》将举行一场独特的特别放映。
该片通过一些对抗Sugar Ray Leonard的传奇拳赛,重温了巴拿马拳击手Roberto Duràn (Edgar Ramírez饰)以及他的教练兼经纪人Ray Arcel(罗伯特·德·尼罗饰)的故事。后者陪伴着拳击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拳坛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罗伯特·德·尼罗说:“我很高兴能重回戛纳,特别是带着《Hands of Stone》这部让我引以为傲的影片回来。这部片子很棒。我迫不及待地想见见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并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电影时光。”
《Hands of Stone》由温斯坦公司制作和发行。Harvey Weinstein称:“我们将看到纯粹的德·尼罗的表演。大家知道他对拳击的爱好。他给《Hands of Stone》带来巨大的帮助。我们对戛纳电影节能以特别放映该片来向Bob致敬很高兴。我们将会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以及一个美妙的夜晚,以此来向我们电影工业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致敬。”
德·尼罗曾在两部获得金棕榈奖的影片中出演(1976年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出租车司机》和1986年Roland Joffé执导的《任务》)。他七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两次获奖。第一次是因出演1975年Francis Ford Coppola执导的《教父2》,另一次是因出演1981年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愤怒的公牛》。
他也是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Hands of Stone》将于5月16日(周一)晚上10点在影节宫的Grand Théatre Lumière厅中放映。罗伯特·德·尼罗、导演Jonathan Jakubowicz、Edgar Ramírez和Ana de Armas将到场。影片将于今年8月26日在美国上映。温斯坦公司将在美国以及全球发行该片。